第46章 叛亂〔倒V〕(1 / 2)

清穿之重設曆史 裁風 5926 字 3個月前

當聽著兵部侍郎宣讀寧波福建之亂時,整個朝堂都沉默了。

康熙坐在高高的金鑾殿上,把下麵

的情況儘收眼底,雖然情況有些不合適,他還是不禁在心裡悶笑——這清一色的囧字臉啊。

底下的大臣各自囧著一張臉,感覺實在吐槽無力了。

你說你叛什麼亂哪?!

話說,你會不會叛亂啊?!

年前的時候乾什麼去了,跟吳三桂他們聯合起來不是更有優勢麼?!

就非得在這麼個正準備一舉掃平南方的時候麼?

好吧,年前的時候,還是有大部分反清複明的百姓跟吳三桂混在一起,一起被朝廷的部隊給滅了,所以說,如今的反清勢力其實很弱小吧?

不休養生息,積攢力量,等個二三十年再反,果然那群人的腦子裡存的其實是豆腐腦吧?

最重要的,平三藩的將士還沒全回來呢親,這是活膩歪了專門找死呢麼?

挑這麼個時間點,一打眼就知道是群烏合之眾!

——不對,大概還有點腦子,朱三太子什麼的,造反的大殺器啊!

不過,朱三太子啊……這個名字真的讓人好生懷念——

猶記得,十二年時楊起隆以“朱三太子”名義在京城糾眾起事,建廣德年號,敗。

十六年,漳州人蔡寅打著“朱三太子”的旗號,率“白頭軍”數萬人起事,活動於南靖、長泰、同安等縣山穀間。同年,河南柘城也有人詐稱明皇子起事。

十八年平三藩的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嶽樂在湖南武岡州楓木嶺俘獲了傳說中的明太子,十二月嶽樂奉旨將明太子解送京師,斬。

十九年在陝西漢中、興安一帶又有一個自稱朱三太子的人,秘密進行反清活動。

……

朱三太子,您好忙!

不正經地吐完槽,眾位大臣紛紛算計自己在這場戰爭裡該乾點什麼,乾多少,又能得到什麼——所有人都知道,康熙雖然是在朝堂上把這個事拿出來講,但也不過是走個形式,通知一下:要打仗了。

至於要怎麼打,還是要他們朝會後各自商量討論著安排。

——不過話說起來,像這樣的仗,真的值得我們費心安排麼?

所以下了朝會後,六部內閣的各位大佬的頭上便籠罩起一層陰雲——他們畢竟也是官居高位,最要緊的就是麵子了,驟然被這種小人物挑釁了權威,不是硬生生地扇了他們一個嘴巴子麼?叫誰也受不了,於是也算卯足了乾勁兒準備狠狠地反擊回去——不敢說教反清複明的賊子們徹底熄了這份心思,至少也要讓他們有所忌憚,保大清二十年和平,其他書友正在看:。

吏部開始調派人手,戶部算賬備軍餉,禮部發布剿賊檄文——儘管那群草莽很可能看不懂,兵部調兵遣將,工部檢查武器配置,刑部……貌似沒事?啊,清洗刑具等著折磨俘虜。

至於其他的小算計,噯,還是先把叛賊解決了吧,聽到他們都敢在這時候叛亂了,真心覺得自己被瞧扁了被挑釁了有木有!

“噗哈哈——廷玉,你找的那個掌櫃的實在太逗趣了!”胤褆那這一張小報,笑得前仰後合。

張廷玉眼神一眯,嘴角一勾,笑得格外美好,“大阿哥在說什麼呢?”

“呃。”胤褆縮了一下肩膀,搖頭,“我什麼都沒說!”

——關於張廷玉是天下書齋的事,除了惠妃一派的人,很少有人知道,就連為《廷言》和清夏大學搭線的容若和跟胤褆關係最為親密的胤礽都不曉得,畢竟《廷言》的很多內容確實有些大逆不道,不說張廷玉自己怕不怕死,拿整個張家去冒險這種事情,他還是問心有愧的。

不過,胤褆倒是對《廷言》小報極其看好,裡麵有些大逆不道的想法他也是很讚同的,隻不過礙著身份,他也不敢有絲毫表示。

而這幾天,天下書齋的《廷言》小報還不知道自己因為這場戰爭免了一場無妄之災,還非常囂張的開始報道關於這場戰爭的事情,高金購買內部消息——關於戰爭是怎麼引發的,朝廷的態度,以及朝廷部分可以公開的安排,甚至到後來開始專門寫關於朱三太子的事情——所謂的朱三太子特輯——尤其突出的是朱三太子的幾次假冒事件,明明確確地表示對這次朱三太子的身份真實性表達了懷疑,甚至提出朱三太子是否真實存在的疑問。

好吧,不管怎麼說,《廷言》還是知道自己是活在滿清的統馭之下的,前兩天關於發式的爭執,它貌似站在了朝廷的對立麵上,雖然朝廷沒有追究,但它還是隱隱有些不安,那麼這次,它還是老老實實地往正確的方向引導輿論吧。

——其實朝廷本來是打算追究的說。

其實經過這兩年的發展,《廷言》的發售範圍極其驚人,據說,還有生意人在廣東附近看到過《廷言》,所以說,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動搖了部分反叛者內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