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平亂(1 / 2)

清穿之重設曆史 裁風 6647 字 3個月前

因為胤褆和謝博樂的一番鬨場,叛軍在福州的據點徹底暴露,福建巡撫董國興根據這個線索,鎖定了福建全省的十數個地點,暗中進行盤查,不過半月,確定了其中數十個叛軍據點。經過討論後,趙良棟下達指令,晚上發動總攻。

在這次戰鬥中,趙良棟的一支三十人的火器隊首次亮相,得到了朝堂上下的強烈關注。這支火器隊全部配備了由清夏大學藝能齋學子改進過的戴梓先生八年前研製出來的連珠銃,不隻比之過去的鳥銃隻能發一發子彈有了長遠的進步,還精簡了工藝,造價雖說依舊高昂,軍隊卻不見得配備不起。

趙良棟帶來的兩萬人,配合姚啟聖的當地綠旗軍,兵分數十路,同時對各處的反清據點發動突襲,好看的:。

奇襲計劃進行得非常順利,不過用了一個晚上,福建的叛黨基本消滅殆淨,甚至在天亮前把戰場都打掃乾淨了。

據當時附近的百姓回憶,當天晚上聽到一陣又一陣的轟鳴巨響,簡直像打吳三桂時那幾門大炮似的,要不是福建全省戒嚴,轟鳴聲持續的時間又短,他早就想出去看看了。可等到第二天起來,外麵沒有任何變化,乾淨得仿佛昨夜隻是他的一個夢。

當晚的戰事進行得格外激烈,完全就是福建提督兵馬的單方麵屠殺,無論是從數量還是武器裝備上,朝廷的軍隊有著壓倒性的力量。

謝博樂是火器隊的隊長,拿著火器的模樣仿佛是殺神降臨,到最後就連同陣營的綠旗營兵們都有些畏懼。

胤褆跟著謝博樂旁觀了圍殲其中一個據點的全過程。

槍口劍尖,斷肢殘骸散落滿地,新鮮的血肉似乎還蒸騰著熱氣,鮮血淋漓,血的味道有如實質,漂浮在空氣中幾乎要讓人窒息,南方特有的紅壤此時看來仿佛是被鮮血染紅。

胤褆的臉色略略有些泛白了。他畢竟如今才十一歲,又是自小養尊處優的,就算在西山大營吃過苦頭,就算在宮裡一句話杖斃了一個奴才,卻也從來沒有眼睜睜地看著一條命在自己眼前消失,帶著絕望不甘憤怒不畏的眼神,帶著痛到極致的慘烈呼號,以及臨死時惡毒怨恨的咒罵。

“戰爭就是這樣啊。”趙良棟站在胤褆身後——這場戰爭簡直輕而易舉,就算貴為主帥,趙良棟也出來觀戰了——似乎看出胤褆的不適應,摸著胡子笑了一聲,“對於大阿哥的誌向,老臣也略有耳聞。您如今倒是要看看,常年伴著這樣的場景,可能習慣?”

“爺既然選擇了,自然會一直走下去。爺又不是女子,不過是血多一點而已,怎麼會怕。不過是現在不適應罷了。”

“如此,老臣就提前恭祝大阿哥夢想成真了,哈哈。”

戰事進行得很順利,皇上意外地沒有就他們私用火器的事情訓斥他們,反而大大嘉獎了兩位督主和福建巡撫。

趙良棟拿著聖旨一個勁兒誇胤褆是他的福星,要不是胤褆,哪能這麼容易找到亂黨。

胤褆實在無奈,看著明顯有些尷尬甚至不怎麼高興的姚啟聖和董國興,心說其實趙將軍您是來給爺拉仇恨值的吧?麵上卻笑著說這都是大家的功勞雲雲。

不過福建徹底平靜了總歸是好事,當晚姚啟聖做東,依舊在總督府舉辦了慶功宴兼踐行宴——了結了福建的事,胤褆他們的下一站就是浙江了。

慶功宴結束後,趙良棟醉醺醺地進了自己的房間。胤褆則去了容若的房間,兩人不知道說了些什麼,沒過多久,胤褆先出來回了自己的房間,而容若則在又一會兒之後去見了趙良棟。

幾日後,軍隊再次整裝出發,前往浙江。

“咦?就我們幾個人?”謝博樂看看胤褆,再看看跟在胤褆身後的四侍,非常疑惑,話說大軍呢?

“就我們幾個。感謝爺吧,趙將軍看在爺的麵子上給你放了個假,帶俸的哦~”

誰想要假期啊?我想打架……謝博樂頹喪地垂下頭,吐槽無力,而且大阿哥你那個“哦~”是怎麼回事啊,少年不要賣萌裝可愛好伐?

“哎,爺突然發現小謝你的表情變化多起來了,這樣多好,整天板著個臉,是誰欠了你萬兩銀麼。”胤褆踮起腳戳了戳謝博樂的臉頰,然後又變了一張正經臉,“前幾日的戰場裡……你不覺得少了點什麼麼?”

“什麼?”

胤褆無奈,“我說你能不能動動腦子?整天隻是一根熱血到底麼?朱永祚和一念和尚沒有在沒發現麼?”

“他們……”

“估計他們有可能受傷太重,有心無力,隻好放棄福建了,。”

“那又有什麼?”謝博樂還是不懂。

胤褆眼色暗沉:“如果你要逃跑,首先要做的是什麼?”

“爺才不會逃跑!”謝博樂炸毛。

胤褆額頭井字亂蹦,要不是身高限製,絕對要一巴掌扒到某人的腦袋上讓他清醒清醒:“爺說的是如果!”

“如果也不可能啊……”謝博樂小聲嘀咕了一句,還是老實回答了,“帶足細軟銀錢等等對自己有用的東西……啊,大阿哥是說?!”

“沒錯,他們可能忍痛下達了這個指令,挑走有用的部下,夾帶了財物,奔赴位於浙江的據點。而且爺敢肯定,用董國興在福建用過的方法再去查,在浙江肯定查不到任何東西!”

“這是必然的,因為他們有防備了唄。”

“那你認為他們的防備隻有這種程度?或者說如果是你的話,你會采取這種被動的防禦麼?”

“靠,慫貨才被動防禦呢!老子當然要主動出擊!”

“叛黨也一樣。至少叛黨如今的總頭領是這樣的,要不然,他必會再等待二十年,以養精蓄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