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祺和四阿哥對視了一眼,為了避免節外生枝,然後迅速帶著眾人便離開了。
若說來的時候,一路上看到的滿是春天的希望,那回城的路上氣氛則是異常低迷,眾人的臉色顯然都不是很好。
回到行宮,胤祺把安清送回住處後,便匆匆離開了。
安清知道他定是忙著處理今日見到的那溺嬰之事,畢竟按照大清律例,那些村民的行為是觸犯律法的。
這種行為雖被朝廷和官府明令禁止,但在民間卻因大家互相包庇還是非常盛行,就像今日那個村子的人一樣,他們見到安清這些外村人,第一反應就是警惕,可見也是知道這種行為是不被允許的。
胤祺此去應該
是去找官員處理那溺嬰的人家,怎麼說呢,隻能說治標不治本吧,起個以儆效尤的目的也好,總歸比什麼都不做的強。
紫蘇和麥冬今日也嚇的不輕,特彆是紫蘇,她是土生土長的科爾沁人,何時見過這場麵。
麥冬還好些,她本就是漢人,家裡當初逃荒之前在本地也是聽說過這種情況的,此時倒是比紫蘇能好點,但也好不到哪裡去。
安清雖沒被嚇到,可心裡也沒好受到哪裡去,她一直知道這個時代的百姓們不容易,也知道江南盛行殺嬰溺嬰之事,但知道和親眼見到,永遠不是一回事。
回來的路上,她一直在想,若是她這一世拿的是上輩子的劇本,沒成為阿爹阿娘的女兒,也沒出生在那般顯赫的家裡,而是生在一個普通的百姓家,那她怕是都沒機會活下來吧。
畢竟,這個時代普通百姓的家的嬰兒,特彆是女嬰,能平安長大的都是帶有一定運氣在的。
因著被白日裡的事情影響到了心緒,安清晚上睡的也並不是很踏實,夜間反複醒來了好幾次,以至於她第二日醒來時也沒什麼精神。
簡單地用了些膳食後,她琢磨著要不要回去睡了回籠覺,反正今日也沒什麼事,明個便要啟程繼續南下,她也不打算出去折騰了。
誰知,就在這時,宜妃身邊的宮女突然過來了。
“五福晉,娘娘讓奴婢來請您去咱們那坐坐。”那宮女道。
安清愣了下,宜妃怎的突然找她過去坐坐了,但她也沒多想,稍稍收拾了一番,便去了宜妃所在的院子。
“額娘,怎麼了,”她在宜妃這裡向來隨意慣了,這不,一隻腳剛踏進門檻,便忍不住開口問道,“您找我何事呀?”
宜妃自是不會同她計較這些,這會見她進來了,也忙起身走了過來,上下打量了她好一番,才歎了口氣道:“我都聽小九說了,你們昨個去城外,這好好的,怎的就碰到那等子事了呢。”
安清一聽是這事,也忍不住跟著歎了口氣,“誰說不是呢。”
說罷,她似是想起什麼,又問了句,“九弟他沒事吧。”
昨個小九反應慢了些,可是直接和那婦人懷中的嬰兒打了個照麵,後來他們一行人離開時,安清發現他臉都白了。
想必應該是嚇得不輕吧。
宜妃不太在意地擺了擺手,說道:“他一個男孩子能有什麼事,本宮這是怕你嚇著,怎麼樣,昨晚沒做噩夢吧。”
安清搖了搖頭,回道:“額娘放心,我沒事,昨個爺幫我擋住了,我沒瞧見。”
宜妃聽到這話也瞬間吐出來口濁氣,說道:“那就好,沒瞧著就成。”
這老五還算靠譜,知道護著些媳婦,若是真被她瞧著了,定是要嚇著的。
說罷,她又瞧見安清眼底的黑眼圈,下意識皺了皺眉,“你這不是沒嚇著嗎,怎的眼圈這麼重?”
安清擺了擺手,也沒瞞著,如實回道:“昨晚想了點事,沒睡踏實。”
昨晚也不止她沒睡踏實,胤祺也是,有好幾次她醒了,才剛翻了身,他也跟著醒了過來。
“額娘,你說,若是百姓們每年能多收成些糧食,這種情況也是不是就能少點啊。”她眼巴巴地看著宜妃,問道。
宜妃下意識便以為她鑽了牛角尖,忙說道:“你這孩子,不要多想,這又不關你的事。”
安清愣了下,隨即意識到宜妃誤會了,解釋道:“額娘,您放心吧,我是沒事,也沒鑽牛角尖,就是單純想著能不能做點什麼。”
宜妃見她確實不像有事的樣子,這才放下心來,“行吧,你這孩子向來有主意,不管你做什麼額娘都支持,但記住,彆給自己太大壓力,你已經做得很好了。”
安清一臉感動地抱住了宜妃,“額娘,你真好,我最喜歡額娘了。”
宜妃無奈道:“你這丫頭肉不肉麻啊,竟會花言巧語哄人。”
安清嘿嘿一笑,“那我也隻哄額娘,旁人我還不稀罕哄呢……”
就在婆媳倆膩膩歪歪的時候,康熙也在書房召見胤祺和四阿哥。
“聽說你們昨日去城外了?”他出聲問道,“有沒有什麼收獲?”
胤祺和四阿哥齊聲應了聲‘是’,然後兩人也沒隱瞞,把昨日所見的當地風土人情,以及自己的感悟全都說了出來。
當然,最後也把遇到‘殺嬰’之事也說了。
這事康熙自也是知曉的,昨日從城外回來,胤祺和四阿哥兩人就去找了當地的官員說了此事,當地官員把此事處理後也第一時間稟報給了康熙。
自明朝開始,江南地
區殺嬰棄嬰之風便很是盛行,大清入關後,也是發布了數道旨令禁止此事,但仍是屢禁不止,近些年來,康熙也是為此頭疼不已,但此等頑苛舊疾,也非一日便能解決的。
“皇阿瑪,此事歸根到底還是百姓們日子過得難的緣故。”四阿哥出聲道。
就如昨日五弟妹所說,若非養不起,誰又願意走這麼一條路呢。
這些日子見識到了蘇州城內那些官僚以及士紳豪族的奢靡與鋪張浪費,和昨日那溺斃在水桶中的嬰兒作對比,是何等的諷刺。
康熙又豈會不知這個道理,“對於此事,你們可有什麼應對的法子?”
兩人自打封爵後,也都逐漸參與到了朝政中,對此這種事情自也是有自己的觀點。
四阿哥稍稍思索了片刻,回道:“回皇阿瑪,兒臣以為此事的症結在丁賦之上,當今天下太平,百姓們安居樂業,人口增長自是極快的,但百姓們的土地卻沒有增加多少,所以,兒臣覺得,若是能相應減免新增人丁的丁賦,想必百姓們的壓力也能小些。”
四阿哥這些年一直在戶部待著,對大清新增人口與土地的情況則是最清楚不過了,他也自是深知這內子裡的症結。
其實,減免丁賦並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