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史記惜墨如金,文物也多為帝王將相所留,這使得我們大多隻能看到上層人士個人生活,極少整體的看到古代百姓生活,而北宋畫家張擇端在長達五米的紙上,記錄了都城汴京的一貌。
它不僅是當年繁榮的見證,更能讓我們在千年之後,如此直觀的看到當時的上至達官,下至百姓的服飾、出行、勞動、建築、商業發展……】
伴隨著天音,天幕上,一張長長的黃色畫卷展開,而後又從頭到尾緩慢移動,讓所有人都能清晰的的看到那畫紙上的一切。
唐朝,皇宮
“北宋?”
唐後的朝代,這顯然讓李世民上了心,他細細觀察起這幅畫,想要看看宋時首都到底有多麼繁榮。
這一看,畫上的北宋還真的是屋宇鱗比,商船雲集,百姓各居其業,頗為盛世之景。
隻是看著看著,李世民突然覺著有些不對。
“城防渙散,守備懈怠,船過橋險,這畫……不簡單啊。”
李世民果然充滿了帝王的敏銳,宋時以畫呈民情之事頗為興盛,張擇端也是想通過此畫向宋徽宗暗示當時社會上的種種弊端,可惜,宋徽宗隻想沉迷奢侈和自己享樂,甚至不惜放縱蔡京等人打著新法的旗號無惡不作,他這樣的人,即便是看出了這幅畫中的問題,也是無動於衷。
李世民不知這是一副‘悲畫’,反而覺著,這樣的畫作,更能讓人直觀感受民間疾苦,激勵自己改進,他對著身邊的長孫皇後問道:
“觀音婢,你說,朕命畫師走訪天下,多畫些這樣的畫來,如何?”
長孫皇後略一沉吟,搖了搖頭:“隻怕,最後畫的不是民間疾苦,而是一片歌舞升平。”
“這倒也是。”李世民稍做一想,便明白長孫皇後所說必定會成為現實,畢竟,哪個地方官員願意將地方上的問題展露出來,這豈不是明晃晃的說自己
理政能力不行嘛!
他有些失落的搖了搖頭,道:“那便算了。”
隻是想著北宋能有這麼好的傳世之作,而大唐卻沒有,李世民實在是不甘心。
看出這點的長孫皇後微微沉吟,又道:“聖上若想留些畫作傳與後人,也不是不可,隻是——
“我知。”李世民擺了擺手:
“不加體察民情,隻以平常畫紙,記錄大唐河山和百姓勞作便可,雖不為傳世名畫,卻也是大唐之景,若能流傳下去,也能佐證我大唐盛榮。”說到這裡,李世民又來了興致,他道:
“要是能將此事定下來,十年一畫,將——如今三百多個州,不可不可,州太多,畫起來興師動眾,勞民傷財,還是等州縣重新設之後,再畫為妙!”
唐朝,民間
() 百姓民眾看不出畫中的暗喻,他們注意力放在了畫中的人上,看著農夫挑擔、碼頭工人卸貨、茶館裡忙碌的掌櫃和夥計,以及正準備去算命的先生這些和自己一樣或者息息相關的人,心中逐漸湧動出幾分莫名的情緒。
原來,我們這些凡夫俗子,也能被畫進畫裡,傳於後世!
【而隨著造紙技術的成熟,科舉製也終於有了實行的基礎。
這是封建社會下,最公平的人才選拔方式,它唯才是舉,不看出身,使得大量的寒門也能通過考試做官施展抱負。
在科舉製初期,也就是唐宋階段,它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可惜,隨著封建王朝的進一步發展,科舉製在帝王手中變成維護統治的工具,反而嚴重危害社會進步。】
秦朝
“不用擔心危害。()”
看著天幕,嬴政心裡已經有了打算。
他也要開科舉!
當然,嬴政想的‘科舉’和後世的科舉不是一回事,畢竟大秦的情況和後世完全不同,就像後世已經形成勢力的權貴,肯定會瘋狂阻止科舉,因為那時的讀書人實在是太多了,可如今又能有幾個讀書人?
能識字的人都少的可憐,能讀書的,最低也得是士,而散落民間的這種人,基本上都是原六國的貴族官吏!
他開的科舉,是檢測他們是否投誠的敲門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