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43 章 143(一更)(2 / 2)

這一段

話,最後以一句萬分沉痛的“自聖朝開創以來,未有如今之喪敗者”收尾。

而後,他又控訴薛仁貴不僅沒能勸阻主帥出兵,還不遵軍紀劫掠鐵勒各部,哪怕有先破鐵勒之功,也絕不能對他有何種封賞,反而應當將他和鄭仁泰全部交付有司,嚴格論罪。

薛仁貴的情況其實好說,在鐵勒部落已被平定的事實麵前,將軍功過相抵,無損於大唐的聲名和李治這位天子的威嚴。

但鄭仁泰就不一樣了。那畢竟是先帝在玄武門之變時候的舊臣!

這封彈劾被陛下暫時扣押了下來,與有司商討如何將此事的影響再降低些。

這讓本就身體不適的陛下越發沒了心情管皇後這頭。

他所做的,隻是在皇後告知籌辦事宜已儘數達成後,先後頒布了兩條聖旨,其餘的事情便交給皇後來推動了。——

龍朔二年的四月尾聲,兩道聖旨砸在了本已平靜下來的長安城中。

一條是麵向天下人的,一條則是麵向朝堂官員的。

這兩條聖旨的內容並不相同。

前者中寫道:現在民間經常有父母剛剛亡故就直接繼續嫁娶之事的行為,時間久了就大家都覺得習以為常了。還有些送葬的儀式上,比起悲痛,更多的還是一並歡飲,個個喝到酩酊大醉才回去,根本不像是個葬禮。寒食節也是如此,寒食掃墓原本應該是一件很嚴肅的事情,卻隻見到眾人對坐舉辦歡慶之事,一點為先祖悲傷的樣子都看不出來。

這種種言行根本不該當在大唐這個禮儀之邦出現,有損唐人風氣,應當予以禁止。②

這一段話,乍看起來和僧侶沒什麼關係,因為這訴求端正的其實是世俗的風氣,是在向民間重申孝道。

但仔細看去,又分明是對隨後之事的鋪墊。

若是百姓該當儘孝,也是世俗倫常之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僧侶是不是也該當遵守呢?

若是僧侶也需要遵守的話,在天子大過父母的君臣之義麵前,叩拜天子好像也是一條應該被推行到僧侶之中的法令。

但聖旨下達得相當體麵,隻提到了對民間風氣的規範,並未強行讓僧侶改變自己的做事之法,而是以隨後麵向朝堂官員的千人集議詔令,隱約透露出了天子的意圖。

【君親之義,在三之訓

為重;愛敬之道,凡百之行攸先。】

【朕稟天經以揚孝,資地義而宣禮。】③

正是因為這樣的緣由,出於宣揚孝道和禮法的需求,希望能夠變更習俗,讓道士、僧尼都對陛下、皇後、皇太子以及道僧各自的父母叩拜。

但陛下也擔心此舉是破壞了慣例以來的規矩,故而將其交托給有司商榷研討,以朝臣集議的方式舉辦。

這一次朝臣集議,甚至並不僅僅是讓當朝官員參與。

除卻關中的九品以上文武官員,就連周邊郡縣長官也被一並邀請到來,與會之人竟是涵蓋了能在五月十五之前準時趕到的所有入流官員。

足足有千人之數!

可很顯然,對於多年間得到優厚且特殊待遇的僧侶來說,哪怕此事也僅僅是要以集議的形式舉辦商討,也等同於是天子又要對僧人的特權進行限製。

是對他們的打壓。

一時之間僧侶之中炸開了鍋。

“陛下下達這樣的詔令,甚至不打算讓身在洛陽翻譯經文的玄奘法師還朝一並參與商討,明擺著是打算如同當年的跳過道僧格一般,繼續遏製我佛宗發展!我等絕不能對此坐視不管!”

道琛抬了抬眼皮,發覺說話之人乃是大慈恩寺的沙門靈會。

聽說自從玄奘法師移居洛陽後,大慈恩寺基本就由他來主持。

比起窺基這些沉浸於佛道經義,跟隨玄奘法師進學之人,靈會顯然要對提升佛宗在大唐的地位更感興趣,這才在那份下令百官集議的聖旨到來之時,快速召集起了一批卓有名望的僧人。

這其中,自然也包括了他這個剛剛當上西明寺住持的百濟高僧。

還有大莊嚴寺的威秀、弘福寺會隱等人,也都在席間。

靈會隨後的一番慷慨陳詞,更是讓在場的三百多名僧人仿佛已見到了李唐尊道滅佛的未來,各自群情激憤地想要合力上書,參與到這次集議之中,利用佛門輿論將這條詔令給逼退回去。

道琛想了想在他前來此地之前皇後對他做出的叮囑,在眾人稍稍平息情緒的空當中忽然開口:“諸位,可否聽我一言啊。”

他的大唐官話說得不差,隻是還有些境外口音,也讓這些人當即意識到了他的身份,在朝著他看來之時的目光難免有些微妙。

西明寺住持選拔,他們沒敗給相熟的同僚,反而敗在了這個外來者的手中,總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