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峰踏出郵局的大門,並未急於走向繁忙熱鬨的胡同,而是悠然地漫步在街頭。
此刻的街道,如同一個巨大的畫卷,展示著八十年代獨有的都市風景——自行車如潮水般湧動,穿梭在上班的人群中。
老嶽父的話此刻在他耳邊回響,他笑著點點頭,的確,自己似乎將這個時代的標誌性場景給遺忘了。在清苑縣,他從未見過如此壯觀的自行車海洋。
肖峰一邊走,一邊欣賞著沿途的風景和行人的服飾。
這座城市的氣質深深吸引著他,那種樸素、大氣、穩重的氛圍,讓他感到格外舒適。
在這軍綠、藏藍與白色的主色調中,偶爾出現的一些花哨服飾,反而顯得有些格格不入。
然而,肖峰深知,這種格局並非永恒不變。他心中湧起一股衝動,想要打破這種傳統與保守的束縛,尋求一種更為獨特、前衛的風格。
正如他所見證的那樣,政策在變,人們的審美觀念也在悄然發生改變。
“我需要勇敢地邁出這一步,”肖峰深吸一口氣,望著眼前這支白藍色的自行車大軍。
他在心底下說道:“唯有在破舊立新中,才能找到真正屬於自己的道路。作為一個見證者,我不能懷疑這種發展變化的力量。”
“天海市行得通,南市亦能立足,那麼京城必然也能大展拳腳。”肖峰懷揣著這樣的信念,穩步前行。
當他抵達胡同口時,眼前是一幅生動的畫麵—
—胡同裡,一輛輛自行車魚貫而出,人們或忙碌或悠閒地騎行著。
肖峰細細觀察著行人的衣著,心中便有了判斷:這裡居住的大多是工薪階層,樸實而勤勞,因為大家幾乎都穿著統一的工作服。
“看來,這塊地方的人們經濟收入相當,生活水平相近。”肖峰不禁想起李勝男選擇這裡購買院子的決定。
肖峰一邊走一邊嘀咕:“他定是考慮了環境因素,想要在一個和諧安寧的片區裡生活。我也喜歡這樣的煙火氣。”
“那麼,木逸塵和小王子他們的父母應該也是這工薪階層中的一員吧。”肖峰繼續思索著,“他們選擇在這裡居住,或許也是出於同樣的考慮。”
然而,一個疑問浮現在肖峰的心頭:“他們的父母為何不在此處?從昨天的情景來看,他們似乎缺乏照料。”
肖峰邊走邊思,穿過那曲折悠長的胡同,終於來到了自己的院子門口。
遠遠地,肖峰的目光落在院子門口,那裡站著兩位男人。
一位身著傳統的白布褂子和黑色寬褲,顯得沉穩而古樸;另一位則穿著現代的白襯衣和藍色褲子,顯得乾練而精神。
當兩人注意到肖峰走近時,他們的目光不約而同地聚焦在他的臉上。
肖峰微笑著揮手致意,雖然並未開口,但其中一位男人已經滿麵笑容地迎了上來。
“您就是肖先生吧?我是這院子的主人,楊大江。”他熱情地自我介紹道。
另一位穿著白襯衣的男人,看上去已過而立之年,要比肖峰大過十幾歲,但他同樣熱情地笑著,客氣地對肖峰說:
“肖先生您好,我是李勝男的朋友,名叫張奎。同時,我也是咱們這個片區的負責人。購房手續是我幫您辦理的,這是所有的手續單據,請您過目。”
張奎一邊說著,一邊將手中的文件袋遞給肖峰,並再次熱情地介紹道:“這位就是房東楊大江師傅。其他兩個院子的主人還沒有來。”
楊大江滿麵笑容地打開了院子的大木門,熱情地引著肖峰和張奎進入。
楊大江說道:“肖先生,請進請進。這院子已經空了將近一個月了。原本住著四戶人家,後來因為工作調動,他們都搬去了單位分的房子,所以院子就空置了下來。
我一直想再租出去,可惜還沒找到合適的租客。張主任找到我時,說您正在尋找一個院子,我當時就樂開了花。
我們家也因為工作關係搬到了單位分配的住房,所以這處四合院我們自己也不住。
沒有人住,院子就顯得冷清了許多,風吹雨打也讓它有些破敗。
但您知道,房子是需要人氣的,有了人氣,它才能煥發生機。您能接手這個院子,真是太好了,這絕對是這房子的福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