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這是我的不是,我應該早點來向你求助。”陳弓鵬略帶謙虛的說道。
聞言徐先生揚了揚手道:“陳先生,這沒關係,我願意幫助你們,不過這種幫助隻限於幕後。
如果傳出我參與了你們的事,那對我將是相當糟糕的消息,希望你們能幫我保守秘密。”
聞言陳弓鵬立馬說道:“徐先生,這我明白,我絕對不會暴露你的存在。”
“那就好,你要知道的消息對我來說很容易,我這就給你去打聽。”
聽到徐先生的話,陳弓鵬連道感謝,這幾天無法找到汪填海的住址已經成了他最憂心的一件事,如果徐先生能幫忙打探到汪填海的住處,那可真是幫了他大忙了。
誰知在陳弓鵬口中的難事,在徐先生眼中卻非常簡單,僅僅過了幾個小時,徐先生下午就派人帶來了口信。
“汪填海住在高朗街二十七號,而且徐先生還附贈了陳弓鵬一個消息,汪填海最近好像有離開河內的意思。
不過截至目前,汪填海本人也沒決定到底是去哪,不過有大概的目標,汪填海有可能回香港,也可能去日本和歐洲。”
收到徐先生的情報後,陳弓鵬親自去驗證了情報的準確性,當查清楚徐先生給他的情報準確時,陳弓鵬立馬給戴春鳳發了電報。
收到陳弓鵬的電報後,戴春鳳其實也沒意外,因為陳弓鵬得到的情報和他得到的情報一樣。
這與河內當局的規定有關,按照規定,汪派在河內的活動,必須要向當地的主管機關彙報,因此河內主管機關對汪派的行蹤非常清楚,就連汪填海與什麼人有過接觸,當地的主管機關也一清二楚,但他們具體談了什麼,這個就沒人知道了,但這恰恰是戴春鳳感興趣的,也是戴春鳳想讓陳弓鵬查清楚的。
收到確切的情報後,戴春鳳向委員長彙報了汪填海的情況,眼看著汪填海在投日叛國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可委員長還是不死心,他決定派人去河內和汪填海接洽,勸汪填海懸崖勒馬。
委員長派出和汪填海接洽的人叫穀爭鼎,這人和汪派關係不錯,但不是汪派的人,而且為了不讓汪填海去往日本,委員長還命人給汪派的幾人辦理了前往歐洲的簽證,如果汪填海前往歐洲和香港,委員長都能接受,也就是說,隻要汪填海不投日,什麼事都好說。
穀爭鼎見到汪填海後,向汪填海轉達了委員長的意思:“如果汪先生想要對國事發表看法,發發電報,發發牢騷,這都沒關係,甚至委員長持歡迎的態度。
如果汪填海有病想要療養,或者想要去各地遊玩,國府會負擔汪填海的所有花費。
但希望汪填海不要在其他地方另立組織,免得被日本人利用,造成嚴重的後果。”
從委員長的話中不難看出,委員長對汪填海有著極大的容忍性,隻要汪填海不投日,什麼事都好說。
汪填海雖然收下了穀爭鼎送來的簽證,但並沒有表明任何態度。
其實這個時候的汪填海已經陷入困擾之中,他不知該作何選擇。
原本汪填海以為他發出“豔電”後,會一呼百應,應者如潮,但令他失望的是,不僅各方實力派無動於衷,就連他手下的大部分汪派人物都對他的“豔電”毫無響應。
而且因為他發表了“豔電”,他被全國上下斥責為漢奸,就好像過街老鼠一樣,被人人喊打。
更讓汪填海難以接受的是,和他有著默契的日本首相近衛竟然下台了,這打了他?措手不及,汪填海此時就好像被困到了懸崖當中,進退兩難。
此時委員長送來了簽證護照,這對汪填海絕對是個很好的台階,如果汪填海就此就坡下驢前往歐洲療養,他依然還是國府的二號人物,最多有些爭議罷了。
但汪填海心有不甘,他覺得如果他就這樣前往歐洲,那他搞的“和平運動”將徹底宣布失敗,這也就意味著他徹底向委員長投降了,對汪填海這種政治人物來說,這絕對是不可接受的。
在汪填海陷入猶豫時,汪填海的妻子陳碧君出麵了,這個女人對汪填海有著很大的影響,在汪填海投向日本人這條路上,陳碧君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她覺得“開弓沒有回頭箭”,既然離開了山城,那就要把“和平運動”堅持到底,如果就這麼放棄,那他們就徹徹底底的失敗了,他們所做的一切都將功虧一簣。
汪填海本來就對去往歐洲不甘心,再加上陳碧君的枕邊風一吹,汪填海重新堅定了想要投向日本人的決心。
不過由於近衛內閣倒台,之前負責和汪填海“議和”的日本人也撤回了日本人,這時候再想要和日本人“議和”,那就隻能去日本“議和”。
以汪填海的身份,顯然不適合親自前往日本“議和”,而且他目標太大,如果親自出馬,那意味著消息會很快暴露。
在這種情況下,汪派經過幾天的討論,拿出了他們的對日“議和”方案。
方案指出:“由汪填海出麵,在金陵重建“國民政府”,不過現在汪填海還需要待在河內,等到日本人在金陵把“國民政府”建立起來後,他才會前往金陵。”
由於汪填海不方便前往日本人,汪派最終決定,讓高縱武代替汪填海去日本談判,而對於高縱武前往日本,不管是河內工作組,還是山城的軍統總部,全都一無所知。
這其中原因太多了,當然最主要的原因還是河內工作組無法接近汪填海,雖然他們知道了汪填海的住處,但汪填海的住處是由河內當局擔任警衛工作,他們連語言都不懂,更彆說深入探查情報了。
雖然陳弓鵬派人盯著汪填海的住所,但陳弓鵬這個蠢貨把重點都放在了汪填海身上,覺得隻要汪填海在河內,那一切都好說。
殊不知就是陳弓鵬這種愚蠢的做法,讓汪填海和日本人再次搭上了線,從而導致了後續的一係列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