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隻要小號練得多,代代版本代代神!(2 / 2)

不過是令他們精研多個學派的思想,融合出符合未來嬴政治國手段的理論體係而已。

哪裡難了?天下賢才皆如此!

寡人十幾歲就能做到的事,給諸公子幾十年的時間他們還做不到嗎?

那必是他們沒有努力學習!

“王兄你……”嬴成蟜想說什麼,但最終卻化作一聲歎息:“唉~”

“你是真的不懂普通人!”

嬴成蟜能說什麼?

天才如何能理解普通人的才智?理解不了的!

如果這名天才身邊都是普通人,那他至少可以意識到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並非每一個人都是像他一樣的天才。

但能混到嬴政身邊的,有普通人嗎?

在很多人看來,嫪毐宛若小醜。

但嫪毐難道就真的隻有一技之長嗎?

狐假虎威的聚攏數千門客,忽悠鹹陽縣令、內史等數十名秩千石以上官員為他所用,讓數千人願意跟他造反、為他赴死。

就算是同樣有一技之長的人,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如此地步?

然而就是這樣的人,已經是嬴政能夠直接接觸到的最拉胯的人了,在嬴政眼中,嫪毐甚至連對手都算不上,而隻是嬴政與各方對弈時的一粒棋子!

所以嬴政根本不了解真正的普通人能有多普通。

這種被自身和周邊環境不斷鞏固的思想認知,根本就不是一時間可以打破的。

嬴成蟜隻能轉移話題:“但即便按照王兄的這般想法,也不能信馬由韁啊!”

“不說由弟親自教導,至少也可以加以暗示和引導吧?”

“比如給扶蘇換一批夫子!”

“扶蘇現在的這群夫子正在對扶蘇灌輸崇古思想。”

“明明儘是私欲盈天之輩,卻反倒是教育扶蘇去私,何其可笑!”

嬴政平靜的說:“寡人不會管束分毫,王弟也莫要管束分毫。”

“扶蘇之母妃尚在,扶蘇之母族亦存。”

“寡人亦想看看扶蘇的母族希望扶蘇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若扶蘇無辨明真相、破除謊言、識彆忠奸之能,若學成之思不適合未來之大秦,若其母族包藏禍心。”

“自當由他人繼承大統。”

“扶蘇隻是長子,而非嫡子,更非太子!”

嬴政對嬴扶蘇有感情、有期待,但都不多。

嬴扶蘇更是嬴政對楚國外戚進行試探的一條途徑。

且嬴政給每一位公子安排的教育大方向都並不相同。

隻要小號練得多,總有一個能適合未來版本!

嬴成蟜慨然道:“王兄,你就不怕公子亂戰嗎!”

嬴政笑而看向嬴成蟜:“若彼時王弟已見先王,予公子重兵即可。”

“若彼時王弟仍在,乃兄何憂?”

“無憂矣!”

在嬴政心中,這個繼承大統的‘他人’,自然也包括嬴成蟜!

如果嬴成蟜死的比嬴政更早,嬴政將不得不啟用他的備選方案。

但隻要嬴成蟜還活著,嬴政就半點都不擔心了。

公子亂戰?

就算是把嬴扶蘇等所有公子都綁起來,再把他們背後的母國也都綁起來,鬥得過嬴成蟜嗎?

鬥不過!

大秦根本亂不起來!

嬴成蟜嘴角微微抽搐:“王兄你能靠譜點嗎!”

“弟問你該怎麼辦,結果你的解決方法是交給我?”

嬴政暢快大笑:“這不正是你這豎子常用之策?”

“而今兄不過是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罷了!”

嬴成蟜:……

好氣哦!

但還沒辦法反駁!

看著氣鼓鼓的嬴成蟜,嬴政溫聲笑道:“總之,乃兄令諸公子入軍校不過是為了平衡而已。”

“王弟無須為他們花費什麼心思,也無須想著該怎麼教育他們。”

“若是王弟果真有暇,倒不若為乃兄誕下幾個侄兒。”

“如此,王弟亦可將你的教育之道付諸於侄兒身上。”

嬴成蟜隨意擺手:“再說吧,弟還小呢。”

嬴政恨其不爭的說:“你都二十了!”

嬴成蟜理所當然的說:“弟才二十!”

嬴政無奈搖頭:“你啊。”

“罷罷罷,隨你便是。”

嬴政和嬴成蟜的聲音漸漸飄遠,隨著他們的主人一同離開了軍營。

但嬴扶蘇的悲鳴卻始終環繞在軍營之內。

“痛痛痛!啊!嗷!哇~~~”

清創、上藥可比挨打更痛。

待到夏無且包紮完畢,嬴扶蘇已經哭到脫力。

渾身濕透,好像剛被從水裡撈出來一樣趴在軟榻上,小聲抽泣著。

張良見狀隻能上前溫聲安撫,心中悲歎。

小孩子什麼的果然最難帶了。

君上,我恨你!

不止是馮友蘭教授、胡適先生等人在爭論法家的名和實,從漢朝開始,很多我們熟悉的人物究竟歸屬於哪個學派就一直在被爭論不休,不同人對於同一位先賢的理解甚至是天壤之彆。

而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韓非子!

因為郭沫若《十批判書》的影響,很多人認為韓非子是一個曲解老子、抨擊儒家、篡改墨家的法家鬥士,但正如偉大領袖所說:《十批》不是好文章。在曆史上,司馬遷認為韓非與申不害都是黃老學派的傑出傳人,劉向甚至認為韓非是能和其師弟浮丘伯相提並論的大儒先賢。而在‘法家’概念流行起來之後,搶奪韓非歸屬權的口水戰就更多了,每一方都有他們立得住腳的說辭,因為人是多麵的,尤其是像韓非這樣的全才,很難以學派進行草率的劃分,但要展開講述的話卻又太過艱澀無聊。

這些問題讓芝士倍感棘手,以至於最近幾天的更新都會延遲。所以芝士想詢問書友們,更喜歡法家、陰陽家這些被司馬談和班固定義、為後世廣為流傳的稱呼與學派劃分,還是更喜歡複雜散亂、卻更貼近當時真實環境的描述方式?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