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3章 薪水小偷的快樂!本將乃是長安君親傳弟子!(2 / 2)

“然,本都大夫卻必須要大王、田將軍並朝中諸位同僚明白。”

“兵者,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也!”

“雍門諸城之所以迅速淪陷,並不是因我大齊將士們弱於楚。”

“而是因這些疆域雖然曾為我齊國疆域,卻留於楚國手中太久,諸多臣民皆已自認為楚人,而非是齊人。”

“且城內百姓的利益更是與楚息息相關,其心不在齊,而在楚也!”

“就如那彭城,楚軍抵至之際,城內百姓頃刻動亂,裹挾城內官兵而降!”

“麵對如此困境,便是秦長安君都倍感艱難,隻得求助朝廷!”

匡勇心裡苦啊!

若果真是因為雙方實力的差距而導致匡勇大敗虧輸,匡勇不吝於一死報君恩。

可問題是匡勇早在去年就上書朝廷,請求鎮壓新附之地的百姓權貴以穩固新附之地,卻被齊相後勝駁回了上書,以至於彭城等多個城池的百姓一見楚軍抵至,頃刻便反。

即便匡勇頗有軍略,可他又如何能在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守住國門?

匡勇固敗,可匡勇不甘。

匡勇更不認為他在老齊地也會敗給項燕!

田假若有所思:“匡都大夫以為新附之地百姓作亂才是我大齊此戰大敗如斯的主要原因。”

“一如去歲秦長安君於江漢地的遭遇那般?”

匡勇訴說自己遭遇的困境,田假是聽不大懂的。

畢竟田假沒有多豐富的戰爭經驗,也沒有多豐富的治政經驗,他並不了解基層麵對的實際困難。

但當匡勇舉了個嬴成蟜做例子,田假立刻就懂了。

連嬴成蟜都很難解決的困境,匡勇和他田假又憑什麼能解?

匡勇連連點頭:“然也!然也!”

“本都大夫以為,楚國此番之所以膽敢於準備並不充分的情況下與我大齊開戰,絕非是因楚國兵強馬壯,而是因楚國很清楚這些百姓之心。”

“是故,本都大夫認為楚國此戰並非是為攻我臨淄,而隻是意欲借新附之地百姓之力奪回去歲淪陷於我齊國之手的疆域。”

“待楚軍全取那些疆域,自會收兵。”

“而我大齊要做的絕非是主動出擊,而是嚴守沿途城池,並不吝以鮮血和刀兵鎮壓新附之地的百姓,儘快將新附之地掌握在我大齊手中!”

田假沉默數息後,輕聲道:“本將離朝之前,亦有多位大夫上諫,請鎮新附之地之百姓。”

匡勇雙眼中升騰起濃濃期盼:“結果如何?”

田假搖了搖頭:“相邦皆拒之。”

匡勇眼中的光芒暗淡了些許,但卻還存有最後一絲希冀:“那大王呢?”

“大王如何言說?”

田假輕聲一歎:“大王……得了長安君新造的長安紙。”

“近幾個月都沉迷書法,無法自拔!”

莒都宮內,一片死寂!

數十息後,匡勇方才悲聲而歎:“噫籲嚱!奈何也!”

田假強自振奮道:“不過,無礙。”

“新附之地僅剩餘兩成,且其中還有如莒都這般老齊地,即便淪於楚手多年,也理應仍心向我大齊。”

“隻要你我多加小心,必不會重演舊事!”

“且經由匡都大夫提醒,本將發現楚軍看似雄壯、實則疲敝。”

“而楚軍連困五城之舉,更是將這一點暴露無遺!”

匡勇覺得自己有些跟不上田假的思路了,不由得發問:“田將軍何以有此想法?”

田假手指坤輿圖道:“若楚軍果真如匡都大夫所言那般疲敝,則楚軍理應逐一攻破城池,而非是連困多城。”

“本將以為,楚軍接連圍困邳等諸城,實乃是疑兵之計!”

匡勇感覺愈發摸不著頭腦:“疑兵之計?”

田假自信一笑:“本將去歲曾隨秦長安君北伐趙國,便見秦長安君施展了此策。”

“秦長安君在沿途每一座城池都布置了些許兵馬並佯做主力,又將諸城團團圍困、斷絕通訊,以此迷惑城內兵馬。”

“而後,引主力一路北上,攻趙之必救,又令後續圍城兵馬各自臂助,終得勝利!”

“今楚軍之策,與秦長安君之策何其相似?”

“隻要本將大軍南下,便可解諸城之困,而後堵死楚軍退路、甕中捉鱉矣!”

匡勇眉頭緊鎖:“秦長安君那般行策是為了速取邯鄲城。”

“楚軍若如此行策,又所為何處?”

田假手持木棍點向穆棱關:“本將以為,便是此地!”

“楚軍定是要搶奪穆棱關並奪取我大齊長城,以此反困我軍!”

匡勇不得不承認,田假說的有些道理。

但匡勇卻總感覺不對勁。

而對於為將者而言,直覺是很重要的判斷因素。

故而匡勇沉聲道:“本都大夫依舊以為我軍理應固守、掌控新附之地。”

“而非是主動進攻!”

“若田將軍堅持己見,莒都兵馬不會配合田將軍出兵。”

田假起身道:“匡都大夫的顧慮不無道理。”

“此戰,大王發兵四十萬予本將。”

“而本將已得秦長安君真傳,不遜於那楚上柱國燕!”

“匡都大夫自領莒都兵馬守疆域便是。”

“待本將領我大齊重兵去斬了那楚上柱國!”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