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入選約百多人, 每項考核最少都有四五十人,所以場地就不能和往屆一樣安排在靜怡軒,孟晚大手一揮, 帶上淑妃陸嬪等人移步禦花園。
此時禦花園內已經照她吩咐, 擺好了桌案筆墨等物, 稍後一些的地方則候著衣著飾物統一的秀女們, 一眼望過去, 連請安的姿態都是一個模子刻出來的。
畢竟這些人在最後這一關前,已經在儲秀宮裡學了一個月的禮儀規矩。
“今年可有不少好顏色的妹妹,本宮都挑花眼了,皇後姐姐可要好好選一選”說話的是麗嬪, 現在宮裡數她最活躍了。
淑妃自從太後倒了整個人就縮了起來,皇帝不知道是不是遷怒,看她的時間也少了。孟晚猜是男主終於找到理由少去後宮了。
而熙嬪小產之後本來就很少出門,陸嬪則是一如既往地秉承沉默是金的原則,所以, 這會兒開口的便是麗嬪。
孟晚瞧著麗嬪明豔漂亮的小臉也不跟她計較什麼姐姐之稱了,畢竟她平時很少用姐姐妹妹那一套說辭。
“麗嬪說得不全對, 這次選人不光是本宮, 你們也是要掌掌眼的”說著對玉珠等人點點頭,示意可以開始了。
陸嬪聞言點頭應和:“臣妾自當輔助娘娘。”瞧著下首一群如花似玉的青蔥少女,眼中認真評估, 不帶一絲嫉妒。
“臣妾倒是覺得娘娘考核得過於簡單了!”淑妃忍了又忍, 還是說道:“這些都是貴女們常備的技能, 若是都通過了,今年得添多少人?”
“若是人多,擇優便是”
孟晚瞥她一眼, 端起茶杯,裡麵沒有放茶葉,而是白水。
按照常理大選所進宮的女子在十位左右,今年是男主的第一屆大選,人數最好控製在二十位以下,免得被參耽於美色。
除了皇帝跟她說過的內定了的四五位家世較高的女子外,孟晚可以全權決定剩下的名額,畢竟皇帝對此興致不大,不然就可以親自挑選了。
孟晚瞧著下麵賞心悅目的美人們,有一瞬間想過不讓她們進宮蹉跎,吊死在男主這顆歪脖子樹上。
但這樣的話,不光是皇帝臣子不滿,恐怕秀女自己也會覺得她善妒,吃力不討好的事她才不乾。
大不了等她掌權後,給這些美人賜婚或者送還家中,這樣還能借此施恩她們的家人,是哦,孟晚摸摸下巴,又發現了一條壯大自身的路。
——
一炷香大約是現代的半個小時,作畫加題詩時間有些倉促,完不成太過繁複的作品,隻能儘量簡潔。
但孟晚可不打算委屈自己等上幾個時辰,她本就是圖個樂子。
在這群坐姿端正的秀女中,有一個人顯得格外突出,左顧右盼一驚一乍,此人正是女主尹素素。
“她是在做什麼?”妃嬪中不算孟晚,熙嬪的書畫水平是最好的,畢竟出身清流世家,從小耳濡目染。
麗嬪顯然也注意到這點,猜測道:“難道是特殊的作畫方式?”順便讓貼身宮女湊過去瞧瞧。
孟晚從女主把墨水潑到紙上就隱隱有所猜測,果然,女主在大家安坐原位的時候,起身在自己桌案四周對著墨水吹氣。
甭管這吹出來的張牙舞爪的“畫作”能不能看出來是什麼,至少她憑一己之力成為全場焦點,相鄰的秀女們都不禁頓了頓筆。
“咳咳!”
玉珠等人收到暗示,連忙揚聲道:“考核還有一刻鐘,請各位秀女專注自身!”
很快,孟晚就收到了一大疊“試卷”,她分了一些給淑妃等人,自己快速瀏覽,她的鑒賞能力還是可以的。
這裡有讚頌此次選秀的創新,有描繪禦花園美景的,有感激上首諸位娘娘尤其是皇後的仁慈,還有抒發自己此時此刻心情的,所有人都在及格線上,隻除了——
“從五品尹侍郎之嫡長女尹素素何在?”孟晚挑出一張像放大的海膽的塗鴉,故作不知地看向下麵起立垂手聽訓的秀女們。
“奴婢在”尹素素連忙出列,小鹿般的眼睛眼巴巴的望著上方。
可惜上麵的五個都是女人,對此並不感冒,但也沒有嫉妒,畢竟她們覺得跟尹素素計較太掉價了,這種塗鴉,她們三歲畫得都比她好。
“你這畫的是什麼?”
玉珠上前把畫向下方展開,站得靠前的秀女們隱隱傳來一聲吸氣聲,目光不著痕跡的看著這位勇士,大概她們是覺得這位是為了落選才這麼做的。
就是方式有些過激了,這樣置皇上於何地?
“是,是仿照娘娘腳下的牡丹畫的,是一種新的畫法”
尹素素在上麵那位頗有威嚴的皇後眼神下,聲音越來越小,但很快反應過來自己慫了,有些氣惱,於是嘴角自以為隱晦的撇了撇。
神氣什麼,一群老封建!
她怕自己被刷下來,連忙補救:“皇後娘娘,奴婢不擅作畫,但擅長寫詩”她寫的可是詩仙李白的大作,就不信唬不住這群古人。
在那磕磣的塗鴉旁,還有幾行歪歪扭扭仿佛剛開蒙的小兒的字跡,上書:
“雲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華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台月下逢。”1
得益於某部電影的熱播,尹素素知道這是李白讚美楊貴妃美貌的詩,她垂首恭敬道:
“奴婢一見娘娘的容貌氣度,便忍不住為您作了這首詩,雖與今日情狀不符,但一氣嗬成之下奴婢實在不忍修改”
艱難地辨認出字體的眾人,確實有種刮目相看的意思,在場諸人都是懂行的,咋一見這首能流傳百代的詩句,頓時驚豔不已,看向尹素素的眼神都柔和了不少。
熙嬪尤其是,她嘴裡念叨了兩遍,眼神越來越亮,忍不住為她說了句好話:“娘娘,這位尹秀女雖然筆墨略差,但作詩頗有天賦啊”
孟晚麵上維持著和眾人一樣的驚訝,她用手帕拭了拭嘴角,掩飾住一瞬的不悅,她討厭這種行為。
衝熙嬪點點:“此詩確實難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