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69章 銅鑼灣新地標(1 / 2)

重生資本狂人 傑奏 4609 字 3個月前

香江一九七零年代初期的股市狂潮裡,不知道多少人被割了韭菜,而真正的大贏家,則趁機積累下發展所需的資金,在彆人痛哭流涕的低穀時期,繼續高歌猛進。

比如,香江第一財團怡和雄心勃勃地製定了一個為期長達十年的中區重建計劃。

怡和旗下的置地公司是港島中環區最大的地主,擁有眾多位於黃金地段的大廈,但這些建築物的曆史也比較久遠,往往能追溯到半個多世紀前,而中區重建計劃便是進一步開發這些地皮的價值,怡和對外宣布,所動用的資金量是六個億。

就拿怡和首先重建的曆山大廈來講,第一代曆山大廈建於一九零四年,第二代曆山大廈建於一九五三年,現階段的建設屬於第三代,大廈高度會增加到三十四層,進而增加大量可租空間。

再如,始終悶聲發大財的另外一家英資洋行——太古,這幾年正在太古船塢搬走騰出的地皮上開發私人住宅,並取名為“太古城”,那可是一個大型綜合社區。

當然了,華資也不甘寂寞,根據自己擅長的能力,分彆在住宅、工業大廈、商業大廈等領域動作不斷,可要論起發展成就來,能和英資比肩者,唯有高弦這個異數,所一手打造的高興集團了。

一個佐證就是,以土地儲備這個指標來衡量,彆說華資了,連英資都算上,也就是怡和、太古之類的大洋行,具備和高興集團進行比較的資格。

通過高弦的資本操作,高興集團有兩大地皮獲取來源,一個是牛奶公司,一個是黃埔船塢轉移出來的核心資產;而要論是否處於黃金地段,當屬牛奶公司的地皮,堪稱僅次於中環,否則的話,當年的中環大地主置地公司,也不至於和高弦搶紅了眼。

即將投入使用的皇室大廈,就是用牛奶公司在銅鑼灣的地皮建起來的商業大廈,高達四十二層,建築麵積超過八十萬平方呎,可供租用的麵積超過六十萬平方呎,是現階段銅鑼灣區域內最龐大的商業大廈,成為當之無愧的地標。人們從樓頂遠眺,維多利亞海港景色一覽無遺。

一幢二十多層的中環區新華人行,一幢四十多層的銅鑼灣皇室大廈,宣告了高興集團這個新丁成功地在香江地產行業立足了。

有必要指出一點,地產開發這個行當,極少有公司包攬全部環節,規劃、設計、施工、監管等等,都可以外包,核心在於如何有效地把這些流程打造成一個有機的整體,而高興集團旗下負責地產開發的高興實業,這幾年就是培養這樣的團隊。

高弦廣結善緣,他的老嶽父易明哲,忘年交霍應東,馬敬熙等等,都在地產開發領域富有經驗,所以他進軍地產行業,堪稱水到渠成。

當然了,這掩蓋不了高弦攤子鋪得很大的客觀事實。高興集團要在牛奶公司和黃埔船塢的地皮上蓋私人住宅和商業大廈,在高弦工業邨的地皮上蓋工業大廈,尤其港元接連受英鎊和美元貶值影響,造成香江建築業成本明顯升高,如此規模的土地儲備密集開發,所需要的龐大資金,絕對離不開銀行的有力支持。

惠豐銀行副主席沈弼正是老到地看清了這一點,才通過經營表現半死不活的有利銀行,給高弦這匹野馬套上了籠頭,以減輕對英資的威脅。

不過,包括沈弼在內的外人,都沒有真正了解高弦在海外投資取得成功的程度,他有不摻水分的實力,來支撐自己的雄心。

再者,香江樓市是個畸形的存在,行情一旦來了,那就隻能用瘋狂來形容,一點也不亞於股市,而現階段的香江樓市行情,便開始顯現走出股市崩潰、世界石油危機等等負麵影響的苗頭了。

樓市價格說起來比較複雜,簡單來講,香江最受廣大民眾歡迎的私人住宅是麵積在一千平方呎以下的戶型,被稱為中小型樓宇,每年所占建成單位比例高達百分之九十以上,而麵積四百平方呎以下的小型住宅樓宇,這個比例約為百分之五十左右,其每平方呎的售價,根據高益調研市場的結果,平均為二百六十五港元。

再說商業大廈,今年投入使用的華人行,屬於甲級寫字樓的類彆,高興和高益用不了的辦公空間隻租不賣,每月租金為平均每平方呎七港元左右,而且還是高弦為了照顧關係戶,給出的中環區厚道價格。

港島中環區的地皮基本開發完畢,銅鑼灣正在成為第二個熱點地區,新建成的銅鑼灣地標——皇室大廈,相比於自用性質較大的新華人行,就是專門給彆人用的。

得益於銅鑼灣的繁榮,皇室大廈每月租金從每平方呎十五港元到每平方呎三十港元不等,至於售價,則按照香江地產業行規,起碼百倍於租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