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57章 籌備高益銀行(2 / 2)

重生資本狂人 傑奏 3718 字 3個月前

“不管怎麼樣,香江銀行業又會重現一九六零年代銀行業危機前的多得猶如過江之鯽的局麵。”易慧衝提醒道:“易家可是沒少經曆這種雜亂無序競爭的場景,最後結局往往都是哀鴻遍野,何況現在香江前景並不確定,高益銀行的成立是不是有點操之過急了,不如等局麵明朗起來再說。”

高弦一邊認真地聽著易慧衝發表見解,一邊品著茶做思考狀。

客觀而言,易慧衝代表易家發表對高益銀行成立的看法,談不上扯後腿,隻能說是習慣使然。

自從來到這個時代後,高弦經過仔細觀察,發現易家的經營非常穩健,甚至形容為保守也不為過。

一九七零年代初香江股市狂潮裡,那麼多華資通過將公司掛牌上市、變著花樣地集資,謀取了說不儘的好處,但易氏集團卻始終紋絲不動,最後倒也不必為股災裡股價暴跌憂心了。

一九七四年至一九七五年的經濟衰退時期結束後,香江地產業和股市重現活力,土地交易此起彼伏,公司兼並更是蔚然成風,可易氏集團仍然穩坐釣魚台。

這裡麵的原因,首先是易氏集團底子足夠深厚,即使保守經營,也能保住老牌香江華資財團的地位;另外,港府對易家做冷處理,也讓易明哲不得不穩健經營。

正是因為能夠看清這些,所以高弦可以毫無芥蒂地理智消化易慧衝的意見。

“銀行牌照重新發放之初,肯定會引發百舸爭流的混亂局麵,但也意味著監管,來不及跟進。”高弦緩緩說道:“目前的香江《銀行業條例》,還是一九六零年代前期製定的,並且沒等發揮出作用來,比廖創興銀行遭遇擠兌更大的銀行業危機就發生了,迫使正府乾脆停止發放銀行牌照,控製香江持牌銀行的數量。”

“直到現在,這個《銀行業條例》僅在一九六九年和一九七一年做過修訂,其中的規定,比如實收股本不得低於一千萬元等等,對於高益財務來講,很容易做到。”

“我擔心,用不了太長時間,正府便會出台一些新的監管規定,沒準真的卡住了高益財務,而這一耽誤,很可能就要把高益銀行的成立推到兩三年後了,對於稍縱即逝的機遇來講,實在等得太久了。”

易慧衝微微頷首,“你考慮周詳就好,我隻是發表一些僅供參考的意見,隻要高益銀行成立,易氏集團便會支持。”

……

事實確實如此,雖然易慧衝發表了“扯後腿”的意見,但易氏集團的行動一點也不打折扣。

沒出正月十五,即將成立的高益銀行,就完成了出資確認的環節。

在一億元的注冊資本中,高弦出了六千萬元,易家出了一千萬元,馬家出了五百萬元,李福照、陳廷華、周文宣、安子傑、霍應東、何洪紳等等來自香江、濠江的華商,也都積極參與其中。

最後,高益銀行的實收資本將近八千萬元,充分顯現了高弦在業內的活動能量。

簡而言之,等葉黎城這位已經確定的高益銀行第一任總經理,從港府那裡領到銀行牌照後,高益財務便可以平滑地升級為高益銀行,以持牌銀行的方式開展業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