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吳起李廣霍去病之法,各有所用(2 / 2)

舍弟諸葛亮 浙東匹夫 10507 字 4個月前

如此又正式操練了三五日,諸葛亮終於覺得自己似乎總結出一點門道了。

他便趁著一次軍紀整訓後的閒暇之時,向關羽提了幾個問題:

“關將軍,我觀你整頓軍紀、鼓舞軍心。或與士卒同甘苦,體恤其飲食下劣、改善加餐,還跟普通小校一起吃飯。

但有時你又不肯隨意施恩,隻是一味嚴加操練,把標準定得極高,很少有人能完成,同時給完成者重賞。

我揣摩著,你這是既學了李廣的‘與士卒同甘苦’,又學了霍去病的‘隻求賞罰分明,立功者有出頭之日’,但兩者應用又似乎很隨意,看不出何時用何法的規律,你究竟信奉的是哪一套呢?”

諸葛亮這段話,也算引出了漢朝人對於如何團結士兵的一段公案了。

早在漢武帝的時候,李廣就覺得跟士兵同甘共苦最有效果,

而霍去病卻覺得隻要能帶大家打勝仗、賞罰分明,那麼將領還是奢靡些好。這樣下麵的人才有奮鬥動力,知道“我要是立大功了,也能跟霍將軍一樣享受享受”。

此後三百年,漢朝的武將,對士氣的鼓舞思路不外乎這兩大類,隻是細節上略有不同——

當然,能把這兩種思想中的任何一種,稍微學得像一點,就勉強能算個名將了。

比如桓靈時打羌人立下大功的段熲,就是典型的霍去病流,很能激發士兵的貪婪欲。

而絕大部分普通將領,是連其中任何一條都做不到的。

千萬彆笑,比如張飛那種“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的,就是典型的連一條都沒做到。

當然張飛也能帶兵,並且逼著士兵為他而戰,但主要是靠高壓的鞭策。以後能不能改好,就要看他是否尊敬諸葛兄弟、是否虛心改過了。

諸葛亮跟著關羽學了這些日子,他覺得各種風格具體怎麼操作、都已經見識過了,隻是沒想明白關羽選擇時的依據。

不過,他能問出這個問題,還是讓關羽頗為欣賞。

“哦?你居然已經看出來、我是在博采眾長,試圖兼得霍去病、李廣之法了?果然是飽學之士,這麼快就看出來了。大哥和益德,跟我一起用兵十三年了,他們也沒問過我這個問題。”

關羽感慨了一下,同時也有些得意,把自己的秘傳心得賣弄道:

“其實,這個道理也說不清楚,運用之妙,存乎一心。但大致來說,有幾條模糊的原則。

根據我征戰十三年的經驗,李廣那種與士卒同甘苦的做法,在你帶領一支兵馬,想要保護本鄉本土的安寧、擊退來犯賊寇時,會比較好用。

因為隻有將領與士卒同甘共苦,才容易激發士卒覺得‘這是我們共同要守護的東西,連將軍都在與我們一起吃苦,我們還有什麼好計較得失的’,激發出同仇敵愾之心。

但是,如果你是帶領一支軍隊遠征,去打擊異族,或者是‘春秋無義戰’,隻想吞並彆的諸侯,這時候同甘苦就沒用了。肯跟你遠征的,都是想建功立業的,這些士卒的貪婪之心,比保家衛土之兵,要強烈的多。

這種時候,你就可以學霍去病奢靡,並賞罰嚴明,讓他們知道功成名就後的顯耀,奮力作戰能得到多少。

同樣的道理,其實在項羽和高祖身上,也應驗過。太史公言項羽‘婦人之仁,卻不知封賞’,其實跟項羽的起家有很大關係。

高祖起兵,一開始是為了自保,後來是為了奪天下、得富貴。當然要重重封賞並肩作戰之人,否則那些鄉黨為何甘冒生死、遠涉千裡去鹹陽?

項羽則不然,他起兵是因為仇恨,甚至都沒想過得天下,隻要滅秦。而保家、複仇之戰,是不計得失的。項羽哪怕不發軍餉,楚兵都會自發殺秦。婦人之仁、體恤士卒就夠用了。

當秦亡後,從複仇轉為爭天下,項羽卻沒扭轉過來,便漸漸眾叛親離。當年仇秦之部曲,並不仇漢。彭越、英布可以不要封賞自發殺秦,卻不會不要封賞自發殺漢。”

關羽這番話也談不上邏輯縝密,完全是一個帶兵十幾年的名將奇才,根據親身經曆、心得的總結。

劉備和他帶兵,也經曆過這麼幾個階段。當初在涿郡起兵討伐黃巾時,待遇條件也非常差,但袍澤們從來不抱怨,因為他們是在保衛家鄉。

後來劉備和關羽帶著鄉勇轉戰他處,很快就因為賞賜、前途跟不上,屢遭潰敗。關羽就是那時候開始,慢慢琢磨這個問題的。

他愛讀,但這不代表他就不讀了,關羽是個非常愛從曆史書裡總結用兵經驗、再跟自己的實踐相結合,反複對照驗證。

諸葛亮反複體悟,忍不住拍案叫絕:“那是不是保家衛國、為了報仇而戰,就該同甘共苦呢?

而隻要是侵略彆國或者諸侯,哪怕是彆國先動手的,隻要打到了彆國的國土上,這時候就要調動士卒的逐利之心?

難怪桓帝時段熲破羌,一次因連續作戰、獲取軍功過多、士卒皆有餘財,便不複進取。段熲便設計偽裝羌人焚營地、毀財物,激勵士卒仇羌,並再次努力搏命、終獲大勝!”

諸葛亮提到的這個典故,在建安年間也不是秘密了。

那是三十多年前的事兒,號稱涼州三明之一的段熲,就有一次嫌棄“士兵們打勝仗得到的賞錢多了之後,怕沒命花,也怕因為在塞外作戰,攢的賞錢沒法立刻送回給家人,萬一死了就白賺了”。

然後段熲就想明白了一個道理:給錢才能讓士兵奮鬥,但錢多了之後,就又不利於奮鬥了。因此最好偽造敵襲,把士兵們奮鬥來的錢燒光,重新變成赤貧。

諸葛亮把關羽所言,還有項羽劉邦李廣霍去病段熲典故統統融會貫通,終於覺得自己抓到了心得。

但關羽卻勸他不要忙著下結論:“你所言,有一定道理,但還不夠細,不能一概而論——

就說眼下之戰,我們要驅使士卒奮不顧身攻擊笮融,究竟該如何鼓舞士氣、嚴明軍紀?

對於軍中的丹陽兵,還有興霸的錦帆兵,他們隻是為了得富貴利祿。

對於豫章本地的郡兵,他們或許怨恨笮融禍害他們的家鄉。

對於廣陵郡、丹陽郡來的郡兵,他們或許也有點家鄉被禍害之恨,但他們畢竟是異地作戰,心態又有微妙不同。

至於那些發現自己被騙、從而悔悟投降的僧兵,那又是截然不同的情況。

我要整合這四類懷著不同作戰目的的士卒,但又不能明顯用四套區彆對待的賞罰激勵措施,這就需要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同法而不同用,讓人看不出端倪——總之,不是我誇口,掌握軍心之法,你還有得學呢。”

諸葛亮徹底心悅誠服,慨歎道:“是我太急於求成了,總想總結出規律。有些東西,果然得臨事而論,不可膠柱鼓瑟,否則豈不是成了趙括之輩。”

……

調整好心態後,諸葛亮學習動力愈發強烈,學習態度也愈發端正。

再看到關羽練兵時有任何不好歸納的做法,他也不再急於求問,而是自己再多想想,多揣摩揣摩。

諸葛亮的智力終究是冠絕天下,有了大哥敲打的學習態度,關羽提醒的學習方法後,自然是事半功倍,突飛猛進。

上元節過後,他懵懵懂懂覺得已稍稍掌握了關羽這一整套鼓舞士氣法門的應用。

他把自己的想法跟關羽提出後,關羽倒也大度,就給他一個機會,具體上手實操。

由諸葛亮直接部署後麵十日的訓練獎懲、士卒飲食起居條件優化。

諸葛亮按觀察來的關羽做法,先依樣畫葫蘆。細微不足之處,關羽立刻給他指出,讓他重新微調部署。

如此又七八日,需要關羽點撥的地方就越來越少了。

關羽看到這進步速度,也忍不住讚歎:“真是天下奇才,我起碼花了八年,在大哥從平原相任上去徐州時,才達到你今日的軍心掌握程度。

不過你也彆驕傲,越是後麵越難精進。你用了一個月時間,走完了我前八年的路,後麵四年,估計你至少還要學一年多。”

諸葛亮也不驕傲:“如今便能達到關將軍四年前的水準,我已經很滿意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