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率先說:“我軍如今有信鴿,些許繞路的麻煩,倒是可以克服的。隻要保持定期以騎兵繞路、往合肥運來平時母巢位於彭城的信鴿,再往彭城送去平時母巢位於合肥的信鴿。
遇到急切時,把信鴿放歸,就不用繞路了,可以直接從曹軍占領區的野外上空飛過來。一些不太機密的緊急軍情,不怕曹軍知道我軍知道的,都可以這麼送。
所以我覺得,去彭城或下邳的軍事需求並不明顯,可以克服,多一事不如省一事。車騎將軍幕府的象征意義太明顯,不宜反複輕動。”
劉備微微點頭,按諸葛亮的說法,龐統提到的問題,可以用技術手段克服。而諸葛亮提到的好處,則是政治層麵的,龐統一開始沒考慮政治的穩定性問題,隻考慮了軍事和人事上的便利。
龐統想了一下後,倒也不再堅持,隻是嘟囔了一句:“若是如此,純粹要交通便利,軍情消息傳遞快捷,壽春也好過合肥。至少直接瀕臨淮河,不如再換
船折入淝水。
去年不選壽春,乃是曹強我弱,壽春過於靠近前線。如今我軍奪取曹軍三郡之地,並且拉平了整條淮河防線,淮南西部也儘入我手,有元歎、文長在左翼為依托,壽春能確保絕對安全,這不比合肥好?”
始終沒有開口的諸葛瑾,這時終於開口了:“士元,你籌劃計謀,往往重軍事、重實利,卻不重虛名。主公要爭天下,必須名實相副,虛實相應。
壽春論便利,或許勝過合肥一籌半籌,但畢竟是袁術偽都。主公是要破舊立新,再造漢室,怎可繼承袁逆遺留的宮室?
其餘下邳、彭城雖也不錯,但主公曾經在下邳,被呂布所偷。呂布、陶謙反曹,也先後失敗於彭城、下邳,主公當彰顯新氣象,自然不能與前人相同,這才能鼓舞人心。”
劉備本人和諸葛兄弟當然是不迷信的,龐統也不迷信,不然他也不會那麼實用主義。
但架不住下麵的人未必個個理智,如果有一部分人覺得用陶謙、呂布、袁術那些失敗者的根據地,作為我方的根據地,也會不吉利、對曹作戰不利,那麼該避免就要避免。
劉備聽了,果然還是讚同諸葛兄弟,拍板道:“士元所說,在軍事上確實有理,論實利,也是最劃算的。不過通盤考慮全局,還是要兼顧軍事和為政之大義。
既如此,那就一動不如一靜,還是留在合肥。而且去年剛來時,為了防止曹賊警覺,當時隻是設了臨時幕府,不曾大張旗鼓。
如今,就正式操辦些典禮,並且增廣幕府規製、並擴建合肥軍營、校場,務必氣象與曹操的幕府相等,以正天下視聽。”
劉備這一拍板,也算是把未來幾年的政治和軍事中心,重新確認了。武昌侯府就放在武昌,而車騎將軍幕府,就正式放在合肥。
以東線為戰略重心時,劉備就正式常駐合肥。以南線為戰略重心時,劉備就正式常駐武昌,或者隨軍出征——比如要是將來真到了要收劉璋的時候,那就屬於“南線為重”的情況,但眼下肯定不是。
龐統聽了,也沒多爭辯。他頗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軍事上算計得好,而政治上的覺悟、眼光確實比諸葛兄弟略低,也沒什麼不服的。
龐統隻是隨機應變、查漏補缺道:“既然主公堅持把幕府繼續放在合肥,那麼距離北方稍遠,必須在北方另設一員重臣,統籌全局。有些事務,不必請示主公,此人便能全權決斷,如此才不至於被曹賊所乘。”
龐統說到這兒,停頓了一下,沒有再提具體人選。
但他很清楚,劉備肯定會在諸葛兄弟裡選一個,專斷東線和北方的事務,另一個則留在身邊,負責南方的事務。
具體誰外放誰留身邊,外人就不插話了,看劉備自己的意思。
劉備想了想,也沒說出來,而是先跟諸葛瑾、諸葛亮兄弟眼神交流了一下,然後才拍板:
“既如此,就煩勞子瑜回琅琊老家,統籌青徐幽冀之事。琅琊地處青徐交界,正好協調雲長和顯思的防務。北邊之事,子瑜可全權決斷。
孔明就留在孤身邊,負責荊揚事務,以內政為重。徐州的淮南之地,如廣陵郡,東海郡,也可劃歸孔明統籌。這些地方沒有戰事,隻需梳理好民政,為前方足兵足食。
孔明更擅水利、勸農、理民。未來數年,我軍又要專注於推廣林邑稻,在江南各地慢慢廣種早稻。讓孔明統籌此事,協調各郡,並且派人總結林邑稻種植經驗、技法,整理成農書,由官府著力推廣,才能事半功倍。”
劉備是過過苦日子的,他知道一種新的農作物引進進來,不是嘴皮子一碰就能種出來、種得好的。
中間肯定會踩坑,要試點,要解決氣候變化環境變化帶來的種種問題。要是沒有諸葛亮這樣的奇才統籌,南方種早稻的事情就是多浪費三五年才能大成,也是有可能的。
還是讓諸葛亮發揮所長,一邊試點一邊總結經驗,寫出農書,徐徐圖之為好。
商討完了幕府選址、諸葛兄弟的南北分權這兩件頂級人事大事後,劉備才能進一步深化細節,開始討論各州級彆的軍事、政務負責人。
而當務之急,也是給幽、冀這些原本袁譚治下的地盤,選取防守的主將,以免將來曹軍入侵時顧此失彼。
既然當了盟主,就要罩住小弟。罩住小弟最關鍵的,就是派得力武將過去協防。
此前袁譚麾下的管統、張南等人,是實在不堪大用了。
劉備便首先請教:“諸位以為,未來何人可為幽州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