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2章 彆人當然是做不到的,但諸葛兄弟就能既要又要還要(1 / 2)

舍弟諸葛亮 浙東匹夫 3907 字 1個月前

諸葛瑾此前之所以覺得,拿出“科舉製”就能碾壓東漢當時的製度。

自然是因為穿越者對曆史知識的迷信,思維慣性之下,沒有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但是被諸葛亮提醒點撥後,以他的智商,還是很快反應過來、問題出在哪兒了:

曆史上,科舉製改革也好,九品中正製改革也好,都是發生在什麼環境下的?一言以蔽之,是“天下趨近於安定之後”。

當然,或許有人會反駁:曆史上曹魏實施九品中正製的時候,明明還是亂世呢。

但實際上,如果回到當時人的視角來看,就不難發現,九品中正製實施時,曹丕已經覺得自己挺穩了,因為當時劉備和孫權已經發生了內訌,孫權還成了“大魏吳王”。

至於後來劉備死後,曹魏就更是沒把南方諸侯當回事,直到諸葛亮北伐之前,曹魏都是“但知蜀中有劉備,不知其餘”。

所以,曹魏實施九品中正製時,與其說是想搞一套戰時人才選拔製度,還不如說是想立一套自覺天下太平後的選官製度、進行一下權力的分贓,換取世家大族的支持。

也正是實施了九品中正製後,曹魏犧牲了曹操時期唯才是舉的銳意進取,變成了求穩守成的狀態。九礦打一礦都經常被季漢反推,尤其是諸葛亮北伐那幾年,打得司馬懿隻能避戰。

至於曆史上後來大名鼎鼎的科舉製,成為一項定製,那也是隋煬帝楊廣大業年間的事兒了,這同樣是一項“天下太平”後的選官取士製度,不是給亂世用的。

……

“剛才真是燈下黑了,怎麼就沒想到這一點?亂世,一個人才從0到1的表現機會,是很容易找到的,因為有激烈的對抗、競爭,隻要有本事,就容易露出苗頭,被人賞識。

所以界定一個人才如何從0到1的製度改革相對不太重要,後續從1到N的考核才重要。所以‘考成法/績效考核’的重要性,才重於準入門檻的考核。

到了和平年代,因為沒有那麼立竿見影的高烈度對抗、沒法讓兩個政權的優劣性直接‘是騾子是馬、拉出來真刀真槍遛一遛’,所以準入門檻的考核才變得越來越重要了。科舉也好,體製的考試也好,都是適用於那種環境的。”

想明白這一點,諸葛瑾終於豁然貫通,也意識到自己剛才隨口套用的思路,錯在哪兒了。

這就好比後世那些市場競爭充分的行業,那些小公司招人其實沒必要那麼考慮學曆。尤其是新興行業變化快的,甚至可以靠外包解決一部分工作。然後發現外包公司裡哪個真有本事的、能把項目做成的,哪怕大專學曆,也能不拘一格招進來。

但是,如果是沒有充分競爭的行業,和平年代難以考核的行業,比如體製裡的很多職務,那就隻能考核時卡學曆門檻了。

當然,也不是說做官不能考核,隻是不如商戰、熱戰那麼容易考核。如果考核得太狠,容易導致做官的隻求完成KPI、隻看眼前短期利益、放棄長期主義的追求。

無論怎麼說,戰時狀態永遠是考驗文武人才真材實料最好的試金石。

所以曆史上的曹操和諸葛亮,其實推行的都是法家之治。他們不太在乎人才最初的準入,他們隻在乎最初準入後的做事效果。強調賞罰分明、有法必依就夠了。

《三國誌.蜀書.諸葛亮傳強調諸葛亮“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刑政雖峻而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就是這個道理。

如今,又疊加了一層“曹操破壞了大漢原有的官製,劉備要維護舊製”的考慮。既然如此,把那些所謂科舉改革的雛形思路暫時押後,等天下更太平一些、至少是劉備占據絕對優勢後再推行,也不會遲。

“確實是我疏忽了,令君所言,甚合物理。我大漢治國,本就王霸道雜之。治世多用教化,亂世先求明法。如今要的不是選官的新法,而是賞罰分明公平。我說的那些,確實稍微遠了點,將來討逆成功再考慮不遲。”

諸葛瑾最終虛心承認、自己在這一個小點上激進了些,不合時宜。

為了顯得鄭重,在劉備麵前,他和二弟討論大政方針都是喊對方官職。諸葛亮喊他“司徒”,他喊諸葛亮“令君”。

工作的時候要稱職務嘛。

劉備聽了諸葛瑾自己的剖析總結,也終於明白了其中道理,連連點頭,還中肯點評:

“子瑜想事,每每天馬行空,成百代之治。隻是有些東西,確實不適合眼下。孔明務實謹慎,能兼顧眼下和長遠,也算是各有所長。”

一旁的魯肅,也是飽讀經典的,便也順勢湊趣:“昔公孫鞅得景監舉薦、初見秦孝公,言五帝之道,不得時宜。再次覲見,言文王之道,三見之時,方言及桓文之道。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