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法正觀察到他們眼神出現閃躲,他才趁勢轉移話題,繼續攻心:“二位將軍可曾想過,主公執掌益州這些年,百姓與大族,所受恩惠、勞苦,比之當年天下太平時,究竟是多是少?”
泠苞一愣:“俺一介武夫,沒算過這些。”
鄧賢比他稍稍有腦子點,斟酌著說:“主公父子兩代治蜀,要說百姓的稅賦,那自然是不輕的。不過徭役倒是比當初少了。板楯蠻和青羌人也不用再出蜀當兵,可以就地被征募為兵。各大豪族,也都能省下人力,經營自家產業。”
法正並不反駁,而是先順勢承認了對方的算賬,然後話鋒一轉:“鄧都尉倒是算賬明白,確是如此——不過,那至少也是三年前的狀態了吧。自從曹賊入漢中,百姓充軍者十餘萬,這服役的苦楚,不比桓靈時的徭役之苦還重。”
泠苞、鄧賢微微色變,察覺到一絲不正常,異口同聲道:“怎麼能這麼比?這三年苦,那是因為有外敵要打我們,如果沒人來打,百姓服役絕對是極少的。”
法正:“但是天下大勢已經到了這一步,以後一直會有人打來的。守住了這一波,也還有下一波。主公治下百姓服役少,隻是此前蜀地以外的各家諸侯互相製衡,無暇顧及我們時的偶然幸事,卻不能長久。”
二將不敢造次,隻是狐疑問道:“法參軍莫非另有出路?”
法正當然不傻,他看得出,二將的心態還沒夠火候,自己並不直接掌握兵權,還需要慢慢軟化,就沒有交淺言深:“我也想有出路,可惜出路哪是那麼好找的?
你們不讀書,所以沒有察覺。我卻是看了射進城的諸葛檄文,雖是敵軍之言,但其所講道理,實在是讓人難以反駁。我純粹是以探究天道德運的眼光,審視一番罷了。
蜀中徭役、兵役輕,隻是蜀外四分五裂時的特例,蜀外不再四分五裂,我們就要年年受苦了。當然此事也不是無解,我就曾想過,若是主公也能強硬一些,成一代雄主。
帶著我們蜀中兒郎,出蜀匡扶漢室,討平曹賊,那麼將來蜀中子弟,也能安享輕徭薄賦,直到常遠。但是主公無此雄心,隻想過安穩日子。那麼注定外麵的世界平靜之時,就是我蜀中永無寧日之時。”
法正把諸葛瑾檄文上的話語,改頭換麵結合蜀人關心的實際情況,設身處地說了一遍。不知不覺間,也讓泠苞、鄧賢等人植入了一個意識:
為了蜀地百姓的日子輕鬆,而選擇忠義,這是對的。
但是,要讓一時的惠民變成永遠的惠民,一個前提就是不能抱著割據的心態,要讓整個天下恢複太平。
匡扶漢室是正義的,但割據不作為就是可恥的。
要麼贏,要麼輸,都有可能是正義的。但硬拖是不正義的,尤其是硬拖的狀態下還毫無進取心,連等待“天下有變”時出蜀打一票的勇氣和計劃都沒有,那他就該亡。
以小敵大,本來就不能亂莽,積蓄實力是對的。曆史上諸葛亮薑維後來北伐,也有積蓄力量、等待天下有變的蟄伏期,但至少他們看到機會後還是會搏。
而劉璋是哪怕看到天下有變,也不會搏。這就是他作為一個諸侯存在本身的罪。
想自立,沒想過統一天下,這就是罪,這就是分裂天下,導致雙方都陷入軍備競賽,雙方人民都受苦。要麼就乾脆投了彆自立。
魏蜀吳至少動機上都是想過統一天下的,也有行動,他們的主公沒劉璋那麼暗弱。
這些道理,諸葛瑾的檄文上沒寫,不過法正讀書也多,算是潛移默化結合蜀人的實際情況,又補充、解讀了一番。
因為是純粹的“學術討論”,聽起來還那麼悲天憫人。泠苞、鄧賢自然也不好對他如何。關鍵是泠苞鄧賢本來心態也有些不穩了。對方給了台階下,他們也不能太魯莽。
而法正說的那些話,也在他們粗鄙無文的內心埋下了新的種子。
一開始敵軍散播的檄文,他們也看不懂,沒想那麼多,總覺得投降沒台階下。而法正給他們解讀了一下後,他們也漸漸琢磨過味兒來了。
又加上聯想到今日之戰,看到那麼多操著蜀地口音的前袍澤,奮不顧身為劉備軍搏殺,他們的內心愈發搖搖欲墜。
強攻之間的間歇,總是能讓自我懷疑的思維瘋狂滋長,尤其是弱勢一方。
二將和眾多中層軍官的內心,都開始漸漸鬆動,猶疑。
……
而第二天、第三天,張飛和魏延按照新商定的計劃,一邊保持火力壓製、低烈度攻城。
一邊在城外當著守軍的麵,日夜不停組裝新的葛公車。
這種舉動,如同一柄重
錘,時時刻刻敲擊著守將的心神。
探明情況後,大家都清楚——當攻城方的第二批葛公車組裝好,並實際投入攻堅之時,怕是這涪城就要凶多吉少了。
怎麼辦?
在不斷繃緊的精神壓迫之下,法正也恰到好處地趁著每天夜裡休戰的時間,向諸將查問守城情況,拷問他們的靈魂、是否真的還有信心守住。
諸將的反應,全部落在法正眼裡,他當然也就知道如何拿捏時機,在精神層麵極限施壓。
終於,在第三天的試探性攻城結束後,泠苞和鄧賢終於被“新一批的葛公車即將組裝好並投入使用”這個判斷壓垮了。
在法正幫他們找了足夠多的台階下、潛移默化告訴他們投降劉備才是對蜀中百姓最好的選擇,二將終於決定擁護法正一起投降。
次日一早,張飛和魏延再次整裝待命,即將發起攻城時,涪城的大門直接打開了。
法正手捧降書,帶著部將,迎接張飛入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