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飛和魏延聞言相視一眼,心情也稍稍又變好了一些。
確實,大軍潰敗逃回,對於後方的守軍肯定也會有所打擊。尤其是那些退兵會把劉備軍一方的威能大加宣揚,這等於是幫著進攻方動搖了敵人。
當然,要指望複刻綿竹時的戰術,讓敵人自己絕望,那還是有點難度的。而且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一旁的法正,對蜀中地理和形勢的
了解,猶在吳懿之上。他也聽出來了,吳懿這番話更多是在安慰張飛和魏延,是為了鼓舞士氣,並不能落到實處。
所以法正很快指出了吳懿那番“移植複製”思路的問題:
“子遠所言,對於鼓舞將士確實有用。但要模仿綿竹這邊的破城戰術,再用於雒城,實際上卻不可行。
之前我們守涪城時,涪城就不能用圍堰填壕的戰術、攻打城角,那是因為涪城瀕臨涪江,城壕寬深水流充沛。而綿竹附近隻有綿水,隻是一條小河。
如今要攻的雒城,城外也有雒水,雒水雖不如涪江寬深,也不容小覷,是成都平原上僅次於岷江的大河。雒水給雒城護城河提供的水量,也足夠充沛,不可能再指望圍堰後整段填河。
依我之見,我們不如對雒城圍而不打,而且不要動用太多兵力圍城,以減少長期的軍糧壓力。然後分兵一部,以不太需要考慮隨軍糧草軍需的兵種,稍稍繞過雒城直插成都,震懾劉璋。
若是劉璋因為輕兵臨城便直接投降,那就最好。就算劉璋見我們的偏師無法攻堅,暫時不肯降,那也沒關係。我們可以長期隔斷雒城和成都之間的聯絡,讓劉璋軍內外消息不通,不知道雒城有沒有破。
一旦持續日久,能誤導劉璋做出誤判,以其暗弱,是真有可能投降的。隻要劉璋投降了,雒城這麼堅固的要塞,還何必去強攻呢?”
法正這番話、這條計策,也算是對雒城的堅固給予了充分的尊重。
他之所以這麼說,自然是因為他深知,雒城確實是很堅固,而且攻打雒城之前就要先渡過雒水。要說攻堅難度,此地甚至比成都還難攻——
成都的城牆雖然也高,但城外護城河並不寬深,成都的城池距離岷江也有一定的距離,是完全處在平原上的。加上成都城池太大,守兵就難以做到麵麵俱到,隻要一個點被突破,就完了。
相比之下,雒城堅固程度跟成都相當,但河流地勢比成都更有利。
雒水的存在可以讓雒城省掉其中兩麵牆的防禦壓力,隻需要專注守另外兩側。城池麵積小,需要防守的防線也就短,更不容易出漏洞。
彆的不用多說,單說曆史上龐統就是在劉備軍強攻雒城一年多未下、心情急迫親自督戰,結果被守軍射死了。僅僅是“射殺龐統之城”這個地位,就足以證明這座城池難攻了。
法正對這一切太了解,也就自然而然想到了圍而不攻、繞過雒城直取成都的法子。
張飛一邊聽,一邊也對著地圖反複比照,最後忍不住撓著他的大胡子,提出了幾個疑惑難點:
“孝直此法固然是妙,但還需兩點配合。首先,需要劉璋真如孝直所料想的那般暗弱,看到偏師臨城、長期封鎖成都,他就會不戰自降。
其次,我看地圖,雒城偏離成都和綿竹之間的直線連線,其實也不算太遠。從綿竹繞路去成都,一樣要渡過雒水,還要繞個圈子。我軍繞過去的兵馬,糧道又如何保證?”
麵對著兩個切中要害的精準提問,法正倒是對答如流,還流露出了一絲“張將軍果然懂行、一問就能問到關鍵”的神色:
“張將軍勿憂,劉璋是否懦弱,是否存了‘隻在外圍決戰,真要是被打到成都就投降算了’的心思,彆人或許揣測不清,但我在劉璋身邊十年,對他太了解了。
此番他派出王累、鄭度分領援軍南北齊出,守雒城、南安,顯然是不希望成都也陷入戰火。看得出來,他也就是想繼續賭完這一把,但是如果這把還輸了,他就要為投降和求個富貴晚年留手了。
至於繞過雒城直脅成都的偏師,渡河是否容易、糧道如何保證,我覺得我們可以選一支貴精而不貴多的兵馬。隻要能確保巡邏堵死成都各門、而敵軍一旦出城追擊,我們又能及時撤走,不跟敵大軍纏鬥。
如此一來,人少所需糧食也少,還有可能因糧於敵,實在需要補給,大不了回到雒水邊,十天半個月補給一次,期間都靠自帶行糧機動。便足以確保封鎖成都,斷其聯絡。日子一久,劉璋必然疑心雒城也丟了,從而絕望。”
“張將軍,不如讓我帶些騎兵去封鎖吧?我願孤軍深入敵後!你是主帥,到時候肯定要留在雒城主持圍城大局。”魏延聽法正的計謀似乎頗為可行,連忙主動請戰。
張飛想了想,卻沒有貿然答應:“要想用騎兵封鎖,我們的兵力也太少了。而且我們是仁義之師,成都周邊軍民也不怕我們。大哥也一再叮囑我們,要與民秋毫無犯,因糧於敵也不好。
還是找個略有凶名,騎兵也多些的將領主持此事吧。去年漢中之戰、在陳倉道追擊曹賊退兵後,馬孟起在葭萌,倒是一直沒什麼機會。今年連續兩番攻堅,也用不到他的騎兵。
如今深冬嚴寒,遝中與天水之間的祁山道也如秦嶺陳倉道一般,難以逾越。遝中那邊不用再留騎兵防守。讓馬超去封鎖成都,令劉璋恐懼疑慮即可。
調令的事兒,我跟士元商議一下。到時候孟起也不用帶太多隨軍軍糧,多帶錢帛金銀,威逼成都周邊各縣買糧就好。想必到時候周邊各縣自覺大勢已去,當地豪強大族,也肯賣糧消災的,誰不賣就攻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