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2章 一郡一策,因地製宜(2 / 2)

舍弟諸葛亮 浙東匹夫 2888 字 4個月前

“我倒是知道兩人,此前也與我一般,曆任縣令而已,但在犍為時,民政稅賦治績不錯,賬目清晰,擅能肅清奸邪貪鄙。

一人名叫張裔張君嗣,曆任巴郡魚複縣、廣漢德陽縣,劉璋投降前,剛調任犍為牛鞞,兼任犍為郡工曹,如今正在使君的試用名單之內。

另一人乃王連王文儀,雖是南陽郡人,但已入蜀仕官多年,此前正在富產井鹽的安漢縣任職,也在使君的考察名單之內。他們都精於算術,能親自徹查賬目、嚴明紀律。具體表現如何,使君屆時自可拭目以待。”

“很好,這兩人我自會多壓一些擔子,好好考察一番。”諸葛亮也是用人不疑,當即就表示會在具體分配任務時,考慮調整一下權重。

雖然諸葛亮是打算給所有參與的官員一個機會,最後都憑治績說話、升賞拔擢。但他自己也知道,在實際操作中,是不可能存在每個人的任務完全平均的。

因為這種大工程,總會有分工,而分了工,任務就會有輕重、有主次。有些人就更容易得到表現機會。所以諸葛亮在最初的任務分配環節,必須把看上去最有可能出成績的官員,安排到容易出成績的重要任務上。

如果今年的任務完成後,發現實際表現並不如他所預料,那麼明年他就會把最重要的任務,安排給今年相對最出彩的官員。而楊洪的建議如果足夠準確,也算是幫著諸葛亮節約了第一年的考察試錯成本。

分工才會讓人專業,專業才會產生效率——這些話雖然要到亞當斯密的時候,才被正式寫進經濟學著作,但諸葛亮腦子裡已經朦朧地有了這樣的概念了。

這一部分是因為諸葛亮自己天賦異稟,神機妙算,遠見卓識,另一方麵也是過去十年來,他大哥對他的反複培養、熏陶所致。

如今的諸葛亮,在內政才乾方麵,甚至已經略微超

過了原本曆史上中後期大權獨攬時的水平了。

楊洪聽了諸葛亮的安排,也是徹底心服口服,再沒有什麼可勸諫的了。

告辭之時,他隻是還有一點疑惑:“使君既然對於如何治理犍為郡、為民興利如此有把握,為何此前遲遲不公布這一計劃呢?若是早日公布,也能儘早安定人心。”

諸葛亮對此隻是哂然一笑:“現在難道不穩麼?我不會以言罪人,不代表我不想儘量看清楚屬官的心性。

蜀郡這邊,修繕都江堰的計劃,之所以不得不立刻公布,是因為我確實不了解都江堰的近況,要認真勘察,親自規劃。

犍為郡那邊,隻要趕在農閒可以征發徭役的季節之前,把這些準備工作做完就可以了,又誤不了事,又何必急於一時呢。”

楊洪一愣,轉念一想確實是這個道理。

諸葛使君做事,真是一絲一毫,連時間表都排得明明白白。

若乾個項目齊頭並進,哪一階段需要其他配套資源配合到哪一步,都是胸有成竹。

這種事情,放在後世那些大工程的項目經理看來,確實是基本功。但是在三世紀的華夏,卻罕有幾個人能做到。

不過,現在既然楊洪已經知道了部分內幕,諸葛亮也不會讓他閒著。他順勢就吩咐了楊洪幾件事情,讓楊洪去幫著協調資源,分頭準備。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