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題目出自《孟子.儘心下》,“晉人有馮婦者,善搏虎,卒為善士;則之野,有眾逐虎,虎負嵎,莫之敢攖;望見馮婦,趨而迎之。馮婦攘臂下車,眾皆悅之,其為士者笑之。”
看到這個題目。李財稍作思索了一番。
結合了孟子說這些話時的語境,當時齊國遭遇饑荒,陳臻對孟子說:“國內的人們都以為老師會再次勸齊王打開棠地的糧倉來賑濟災民,大概不可以再這樣做了吧。”孟子回答說,再去做的話自己就是馮婦了,然後就把這馮婦的故事說了一遍。
士人譏笑馮婦什麼?
李財仔細思索一番。從孟子這段話的語氣裡又感到他並不是完全否定馮婦的作為,因為“再作馮婦”實際上得到眾人的擁護。而隻 。而隻是士人們在譏笑他。
難道孟子竟會因為怕士人譏笑而不再去勸齊王開倉救民嗎?
再結合一下,當今大明北虜南倭,國內也時有災荒,然後李財便明白了出題者的意思。
於是,研墨鋪紙,在草稿紙上落筆開始做八股。
“晉人始則改行以從善,終則侚人而失己也。”
這是李財寫的第一句話,是對這篇八股文的破題,這句話的意思是這樣的:晉朝這個叫馮婦的人,起初能改掉他勇猛強悍的行為表現,並且變成好的,善良的人,到後來,為了彆人的安全,卻又失去了自己已有的行為風格,再次變得強悍起來。
這樣破題既高度概括了孟子原話的主旨,又可以引發下文的議論。
然後李財接著往下寫,承題的部分李財接著說,馮婦已經變成了一個善良的人了,為什麼還要去打老虎呢?孟子大概就是知道這個故事,才把要他勸齊王打開糧倉救濟災民的事來打比喻了。
寫完承題部分,李財停下筆,雙手放到頭上揉了揉腦門,沉思起來。
開場第一篇八股文幾乎就決定了這次會試的成敗,要想在這全國最優秀的舉人中脫穎而出,可不是那麼容易。八股作文,能殺出童生試、鄉試重圍的舉人們,水準都蠻高的,八股作文基本功大家都很紮實。
想要脫穎而出,想在五千多篇八股文中吸引住考官的眼球,並且得到一個好的名次,四平八穩的八股文是不夠的,得需要創新。
要讓考官眼前一亮才可以。
思索片刻,李財驀地微微勾了勾嘴唇,眸子裡似乎有流星閃過的光芒。
嗬嗬,有了,然後蘸了蘸墨汁,繼續揮毫往下寫。
在這篇八股的中股和後股部分,李財一改往日議論的方式,用描述的方式,烘托渲染的將馮婦打虎前人們的危機情形描繪出來,又將馮婦打虎的動作形象描繪出來。
當然也是用兩股排隊對偶文字,不過卻用描述而非議論,這樣一來,這篇八股文就足以在這五千多的八股文中鶴立雞群了。
天色微暗,李財點了一根蠟燭,挑亮燈火,將這篇八股文的最後一段話,用孟子感慨的語氣寫了出來:
“籲,若馮婦者,其始之搏虎也,不知其卒為善士也;其已為善士也,不知其複為搏虎也。然則人之望我複為發棠。亦何異於馮婦之攘臂下車也哉!”
專門負責監考李財號舍的大兵,看著燭光下奮筆疾書的李財,一時間怔住了。
人家另一個方向臭號的考生已經吐了七八回了,可是咱這個考生一點也沒有坐在臭號考試的感覺啊,吃的好,睡得香,也就罷了,可是這人竟然連做題也是這般行雲流水,一丁點也不受隔壁廁所的影響。
寫完後,李財放下毛筆,看了一遍自己寫的這篇八股文,滿意的點了點頭。
如此一來,此番會試定然不會空手而回了。
待墨跡已乾,李財便收了試卷,小心的放入了試卷袋中,掛在了一邊的牆壁上。
此時天已經黑了,黑沉沉的夜色,放佛無邊的濃墨被重重的塗抹在天際,連一點點的星光都看不到。北風也開始呼嘯了,料峭的春寒逐漸的在會試貢院肆虐開來。
隨著北風呼嘯的,還有隔壁的異味,受此摧殘最深的便是臭號。
遠處傳來了某位仁兄嘔吐的聲音,在寂靜的深夜裡,異常明顯,大約也是跟自己一樣的倒黴孩紙吧。
身處臭號又怎樣,自己做個口罩就是了。
李財緊了緊身上的兔毛外套,將放在炕上的行囊用手拉過來,從中找出來了一條棉布枕巾,這是母親陳氏在家裡給自己做的枕巾,是用給自己做衣服剩下的邊角料棉布做的。
將這條枕巾從行囊裡取出來,然後找了一個小刀子,將枕巾的按照自己臉型大小剪了兩塊橢圓形的棉布,將這兩個橢圓形的棉布重疊在一起,然後又用小刀子切割了四條長帶子,接著又在重疊在一起的橢圓形的棉布兩邊紮了四個小孔,將這四條長帶子穿過小孔係上。
嗯,一個簡易的雙層口罩就做成了。
李財將這個簡易的口罩戴好,嗯,效果還不錯,幾乎已經聞不到異味了。
夜深人靜,正是睡覺的好時候,不過在睡前看下第二道四書文題目,一邊構思一邊睡覺,再好不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