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四章餘慶陽心軟(2 / 2)

大國工程 和光萬物 10622 字 11個月前

“我剛剛從區裡回來,和王區長談了一下,接下了旅遊路的施工總承包!

由我們墊資修建,區裡以地皮抵工程款。”

“項目總投資多少?”

“一共二十公裡的道路,雙向四車道,加綠化帶,加四座隧道、十二座橋梁,預計總投資不會低於十五個億!”

“公司賬上現在沒有那麼多錢了!

就你承諾的濟州投資項目,也全部要從銀行貸款!”

“那就一塊吧!找彙豐銀行,他們不是正在和我們談入股淮海投資嗎?

先讓他們履行作為華禹投資戰略合作夥伴的義務!

告訴他們,給華禹貸款一百億,淮海投資可以繼續談下去!

不然,就終止談判!

我們另外尋求合作夥伴關係。”餘慶陽語氣強硬的說道。

他對當初彙豐銀行放他鴿子,還是耿耿於懷。

“貸這麼多?”

“我今天在區政府,承諾在東城區投資一座萬畝電動自行車產業園!

另外就是,我準備去羊城,鵬城,魔都還有津門拿地。

這些都需要用錢!”

拿地,可以分期付款,可是餘慶陽要的都是大地塊,單單首付也不是小數目。

餘慶陽也不擔心彙豐銀行不貸款給他,因為貸款拿地這是地產商最長用的融資手段。

他投資的幾個項目,也都非常有前景,不擔心拿不到貸款。

現在世界經濟出現疲軟,銀行,尤其是國外銀行,有大量資金,急於尋找投資項目。

互聯網泡沫後,銀行更加青睞有前景的實業項目。

這也是彙豐銀行投行部,一直想要入股淮海投資的原因。

阿吉及利亞的水泥廠,就是一個優質的實業項目。

彙豐銀行投行部敏銳的意識到了這一點,才會在水泥廠還沒正式投產,就開始尋求入股。

因為,他們也非常清楚,一旦投資,再想入股,就不是現在的價格了。

“好的,我會和彙豐銀行方麵進行溝通!”薛琴爽快的點點頭。

房地產在升溫,這是一個公認的事實。

一線城市已經掀起了地產開發熱潮。

薛琴對於餘慶陽要在一線城市拿地是舉雙手讚成的。

現在,一線城市拿地,已經不是能不能賺錢的問題,而是能不能拿到地。

隻要有本事拿到地,那就穩賺不賠。

至於能不能拿到地,餘慶陽一點都不擔心,大不了就是放出一點華禹置業的股份。

現在華禹投資百分百持股華禹置業。

完全可以放出去一部分,換取相應的政治資源。

這一點,餘慶陽已經取得了廳裡的同意。

“餘總,資金問題好解決,可是,咱們公司沒有承包這麼大項目的經驗……”薛琴又提出一個問題。

“我已經讓安總注冊成立華禹工程管理公司。

再說,這麼大的工程,肯定不是我們自己的公司能夠吃下的!

肯定要進行分包,我們的管理公司這邊,也就是進行統籌管理!

到時候,我親自擔任旅遊路項目的項目經理!”餘慶陽笑著說道。

心裡也充滿了期待。

上一世,他乾過不少的項目,大小工程都乾過。

可是,這麼大的工程,還從來沒有乾過。

彆說擔任這麼大工程項目的項目經理了,就連在這樣的工程裡擔任技術員的經曆都沒有過。

他成立管理公司,固然是為了下一步的發展做準備。

同樣也是為自己直接插手工程施工管理創造條件。

他作為集團公司老總,去插手華禹第一,第二建設集團公司和淮海工程總公司的施工管理工作,自然沒有問題。

可是,一旦插手多了,會造成管理上的混亂。

不利於公司的長期發展。

但是,成立項目管理公司,以甲方的身份去參與工程管理,就沒有這個顧慮了。

說白了,餘慶陽在工地上待的時間太長了,習慣了工地上的那種生活節奏。

讓他每天坐在辦公室裡看文件,簽字,四處開會,他是真不習慣。

習慣是一個可怕的東西。

第二天,餘慶陽拿著規劃方案來到索菲亞大酒店。

工地精細化管理研討會還在進行中。

研討會已經持續了一個多星期,還會持續更長的時間。

工地精細化管理是一個龐大複雜的管理標準。

涉及到工地的方方麵麵。

一個星期,也僅僅是整理出來工地臨時設施建設標準。

後麵還有更加細致複雜的,涉及到工程施工每一個分部分項的管理標準。

工程資料管理標準。

原材料出入庫管理標準。

腳手架搭設管理標準。

鋼筋綁紮管理標準。

模板支護管理標準。

混凝土澆築,砌體砌築等等分項管理標準。

第一套工地臨時設施管理標準被采納後,極大的激發了大家的積極性。

餘慶陽趕到會場的時候,大家已經開始了新一天的討論。

會場裡氣氛非常熱烈,大家分成好幾個小組,分開討論。

為了一個標準,這些平均年齡在六十歲的專家們,吵的臉紅脖子粗。

沒辦法,現行的國家標準不完善,好多都是地方性法規。

一個地方一個標準。

德國,英國的標準是很先進,可是有些並不符合國情。

並不能生搬硬套。

所以,亞特伍德·馬庫斯,霍爾·福特的經驗,隻能作為參考。

而且,說實話,單輪施工經驗,在場的這些中國專家,每一位都可以完爆他們。

英國,德國施工管理是很先進,可是兩個國家又有多少工程?

分到他們身上,他們親自參與施工的工程又能有多少?

他們的經驗,更多是來自於書本,來自於他們國家對工程的法律上。

而中國的專家則不一樣,在場的這些專家,誰要是沒乾過三四十個工程,都不好意思來參加這個研討會。

而且這種差距,在未來會越來越大。

推薦都市大神老施新書: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