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君閣來到屋後,從牆上取下一根車盤竿。
車盤竿是川黔一帶的傳統釣具,全部由竹製。
他這根車盤竿的竿體是選取的碧峰山高處石縫中間生長的斑竹。
高山竹因為生長環境寒冷,再加上缺乏營養,因此,雖然是五年生以上的老竹,但是主乾卻仍然長得不粗,僅有拇指粗細,但又異常強韌。
斑竹是散生竹,不會成林,是禾本科竹亞科剛竹屬,竿高一般七到十三米,竹竿上分布著紫褐色斑點,被稱為雲紋紫斑,是我國著名的觀賞竹,也是我國竹製家具和工藝品的優質用材。
斑竹主要分布在湖南,河南,江西浙江等地,蜀州省比較少見。李君閣少年時為了尋找這根竹竿可沒少爬山。
斑竹還有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大舜遊九嶷山不歸,他的妃子娥皇女英外出尋訪,到了瀟湘之地,得知大舜的死訊後慟哭而死,死後成為湘水之神。
而她們的血淚灑在翠竹之上,留下了點點斑紋,成為了斑竹,因此斑竹又有一個名稱,叫“湘妃竹”。
李君閣手中的這根斑竹竿已使用多年,整體呈現金黃色,上麵紫褐色的雲紋曼舞,好像一個個指紋的形狀。是難得的斑竹精品。
竹竿底部是連根挖取的,帶著一部分粗壯的竹根,正好是一個天然形成的握把。
竹竿全長1米5左右,握把附近打了一個對孔,穿著一根細細的不鏽鋼軸,軸一頭的連接著一個海碗大小的車盤。
車盤是由八個對稱的撥片製成的繞線輪子,又叫做“八卦輪”。單手持竿的時候,拇指和食指正好可以控製八卦輪,隻需要輕輕的一撥,輪子就會在杆子上滴溜溜的直轉,可以自如的收線和放線。
這個杆子攜帶非常的方便,適釣範圍也非常的廣泛,可以在溪流,河流,池塘等水域進行作釣,一根杆子,釣法百變。除了用來釣魚,還可以用來放風箏。
李君閣的八卦輪子上繞的是大力馬的釣線,線長一百米,用桐油進行過保養,因此雖然多年放置再那裡,釣線還可以使用。
將釣線穿過竹竿上的不鏽鋼導線環,從自己的釣具盒裡取出一個三克的鉛墜,還有一個小橡皮圈。
先將小橡皮圈過線,再鉛墜穿到了線上。
讓橡皮圈可以自由上下活動,而鉛墜固定,鉛墜下方在係上一個八字環,然後又取出了一根大致十公分左右的2號尼龍釣魚線綁在八字環上的另一頭作為子線,子線末端係上一顆8號的伊勢尼魚鉤。
再從牆上取下來一個大號的抄魚網,來到池塘的邊上。
走到池塘喂魚的地方,他將抄網放到地上,從褲兜裡摸出了一個鉛筆型的膠管魚漂。
魚漂就像一支削好的鉛筆,長度在六七厘米左右,一頭粗,一頭細,他將細的那一頭插進魚線上的橡皮圈中。
由於彈力的關係,橡皮圈就能將魚漂固定在了魚線之上,稍微用點力氣,橡皮圈還是可以在線上移動,可以自由調節作釣的水深。
由於是浮釣草魚,所以李君閣隻在魚鉤到魚漂之間保留了大約15公分的線長。
做完這些,車盤竿釣組就算是已經組裝完成,從池塘邊摘取了一張南瓜的嫩葉,折疊兩次之後掛在鉤上,不用隱藏鉤尖,讓它完全露出方便刺魚。
隨著李君閣右手輕輕的一揚,食指輕輕反撥一下八卦輪,南瓜葉便飄向水中,落到了矩形楠竹投食框的外側。
鉛墜帶著南瓜葉緩緩的下沉,然後被浮漂牽引著,在水下15公分處穩定住,浮漂也立了起來,隻在水麵上露出了一個紅色漂頭。
然後李君閣再次輕轉八卦輪,收回多餘的浮線。讓竿與漂之間的釣線儘量達到最少。
由於池塘裡的楠竹框裡剛剛投放了不少的青草,正好形成了一個草魚窩子,大量的草魚正在貪婪的吃著框子裡邊的浮著的青草。
草魚的食量非常的大。夏天的一條草魚,一天可以吃掉相當於自己體重二分之一以上的青草,吃得多也拉得快,所以端午過後的草魚索食的願望非常的強烈。
草魚排出的大量糞便正好可以成為其他底棲魚類的食物,還可以養活大量的小魚小蝦以及藻類。
因此,隻要一個池塘裡有一定數量的草魚,並且定時定量的喂食,那麼整個池塘的其他生物的食物都不會缺乏。
草魚的生長非常的快,三年生的草魚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可以長到十斤以上,肉質也比較鮮美,所以一般農家池塘裡都會投放一定量的草魚。
果然南瓜葉剛拋下不到兩分鐘,隻見紅色的鉛筆漂頭就毫無征兆的突然往下一沉,消失在水中,李君閣手裡的車盤竿輪子開始被拉得瘋狂的轉動,釣線一下就被拖到了池塘的中間。
中魚了!李君閣左手往車盤上一按,右手一揚,隻見斑竹杆子一下彎出了一個有力的弧度,穩穩地刺住了這條魚。
大草魚當然不會立刻就範,開始了猛烈的掙紮。
八卦輪的製動全靠左掌的壓力,相同拉力的情況下,壓得重,輪子就轉得慢,壓得輕,輪子就轉得快。要完全刹車,則要將手指卡在輪子撥片和竿子之間。
所謂運用之妙,存乎一心,高手跟新手的手法上會存在很大的差彆。
李君閣從小喜歡釣魚,當然是高手,隻見他牢牢的掌握了與人魚之間的控製權,不慌不忙,大草魚發力的時候,他就緩慢地釋放釣線,待草魚發力完畢,又開始旋轉八卦輪將魚線收回。
草魚一般會有三次發力的時間,果然,三次拉鋸戰之後,大草魚開始後繼無力,被李君閣拖到了水麵上。
草魚見光之後開始最後一次猛烈的掙紮,尾巴劇烈的拍打著水麵,濺起巨大的浪花,再次往水下鑽去。
“謔!這條魚真不小,起碼十斤往上!”李君閣一邊興奮的想著,一邊穩穩地控製住車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