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九章 開渠了(2 / 2)

當然還有酒,還必須是好酒。

第二天一早,大伯,獵戶叔領頭,李君閣挑著東西,參與修建水渠的鄉親們也跟著,浩浩蕩蕩地沿著水渠邊的窄窄的石梯往山塘走。

水渠已經有小股的水流了,渠底已經變得濕濕的。

倆好奇的國際友人也跟著,alice手裡還拿著一個單反,一路走一路拍。

來到山塘邊的大石旁邊,李君閣開始打量著周圍。

山塘的石坎由紅砂石條和水泥壘成,像一個平躺的阿拉伯數字3,開口的那邊向著上遊,將溶洞中流出的水蓄了起來,整個山溪變成了一汪清塘,清塘一直向上延伸,估摸著水麵能延伸到蛤蟆洞口。

水色淡碧,如同一塊大玻璃。

山塘的小壩上麵壘著一些四方的石頭,使小壩看起來更像一片城牆,泉水從一個個垛口流出來,如同一條條小瀑布。

人還可以順著這些石頭垛子走到山塘對麵去。

山塘和溝渠的交界處,立著一個粗糙的石頭雕像,有半人高,大水桶那麼粗,大致能看出來像一個人,粗眉大眼,塌鼻大嘴。

李君閣一看就樂了:“喲,吞口菩薩!”

吞口菩薩是老時間裡夾川鄉間常見的物事,總體就是一個粗糙勉強能看出人形的石像,或者乾脆就是一個占地半個平方的半人高小房,裡頭有的有泥像,有的乾脆連泥像都沒有,貼一副小像完事兒,一般安置在大水田的旁邊,鄉間石板路的交叉口,或者集市外頭不遠的路邊,是鄉民們自發供奉的地方神。

主要職務類似於土地城隍,不過級彆比他們還低,李君閣自己胡猜,其在神仙中的地位,應該跟曆史上的“亭長”那一行政級彆差不多。

能管五裡地。

溪邊這個吞口菩薩有一個大下巴,鼓眼睛,鄉親們把它鑿成這樣,總讓李君閣莫名其妙地想起傳說中白米洞裡的那位。

獵戶叔給吞口菩薩批上紅布,在它腳下擺上豬頭果品,李君閣將萬響大鞭掛到旁邊的青岡樹上。

大伯看了看日頭,說道:“差不多了,開始吧。”

在吞口菩薩前麵澆了三杯酒,又將杯子盛滿。

然後領著大家鞠躬,口裡念到:“多謝菩薩,山塘修成,還請保佑日後清泉不斷,李家溝魚肥蝦美,五穀豐登。”

然後對李君閣點了點頭,李君閣將鞭炮點燃,劈劈啪啪爆響起來,驚得一溝的鳥兒都飛了起來。

大伯在鞭炮聲中點燃了香燭毛紙,獵戶叔舉著大公雞對吞口菩薩拜了三拜,抽出插子割開公雞的喉嚨,將雞血淋到了吞口菩薩周圍。

淋完之後,又拔下一些雞毛,沾些血貼到吞口菩薩身側,就表示菩薩接受供奉了。

然後幾人開始給菩薩燒毛紙。

毛紙上鑿著些弧線,大致在紙上就是三個銅錢的圖案,這就是最原始的“紙錢”。

燒完毛紙,獵戶叔跟李君閣來到渠口。

渠口有一個石槽,槽中插著幾塊厚木方。

泉水正從木縫裡汩汩而出,不過水量不大。

木方兩頭都有孔,獵戶叔扔給李君閣一個鋼鉤,兩人分彆將鋼鉤插進孔裡,對著渠下高喊:“呦呦呦!開渠了!”

水渠兩邊站著的鄉親也跟著吆喝:“呦呦呦!開渠了!”

這既是一個儀式,其實也是通知下頭,還在渠底晃蕩的趕緊出來,免得被水衝著。

水壓還挺大,以獵戶叔跟李君閣的力氣,也費了半天勁才將第一塊木板起了出來。

清澈的泉水立刻嘩嘩向水渠中奔湧,第一個浪頭就像脫韁的野馬,在渠道中左右衝撞著,向山下奔去。

老鄉們一邊牽著自家娃子,生怕他們掉進去,一邊蹲下身子用手迎接浪頭,娃子們在旁邊隻是跳:“接頭道水了!”

老人們接到了水,便將手裡的水往娃子們頭上臉上直拍,邊拍邊說:“福氣娃,福氣娃!”

攔著渠口的木頭一共有三塊,等三塊取完,渠裡的水量一下就大了。

清泉流到了李家溝附近半山上那個小方塘裡,很快將方塘積滿,然後從方塘另一頭的幾個渠口流入到幾條支渠中去了。

幾條支渠,分彆通向魚塘,豬場,菜地。

儀式結束了,鄉親們開始陸陸續續往山下走。

大伯將豬頭公雞等貢品先挑下山去,菩薩敬過了就該人吃了。

李君閣跟獵戶叔在後麵慢慢走,李君閣問道:“獵戶叔,《森林法》學得怎樣了?”

護林隊的人,都要先去林業局學會《森林法》、《森林法實施條例》,還要學一些案例什麼的,然後才能上崗。

獵戶叔說道:“我跟苗娃都去學了,我覺得沒啥用,沒我們那套好使。”

李君閣說道:“也不能這麼說,國家考慮的是全盤,全國一個法,我們這套可能隻適合碧峰山,拿去東北就不一定好使,所以還是有參考價值的。”

獵戶叔癟嘴:“你這話拿去跟老寨主說去,看他搭理你不。”

靠,拿老輩兒壓人就沒意思了,李君閣隻好又換了一個話題:“王局長讓我把書給老寨主帶上去,就不讓他們下來學習了。這護林隊你們啥時候準備拉起隊伍來啊?”

獵戶叔說道:“我跟苗娃以前一直都在巡山啊,隻是沒領公糧而已,對了皮娃,這事兒還沒謝你呢!”

李君閣說道:“客氣了,這本來就是你們應得的,不過你們爺倆可不夠啊,最起碼先要一帶一,把巡山路徑規劃出幾條來,讓新人先熟悉熟悉,順便還要考察出風景好的一些山溝溝,我們爭取明年打造出一兩條山地徒步旅遊的線路出來,最好形成環線,爭取迎來更多的客人。”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