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著朝柱上猛擊一斧背:“嘿作——起!”
老少爺們們跟著齊聲喊起,合力把扇一排排立起來了,將繩子固定住,阿衝叔指揮著苗娃們在扇間穿上排扇枋,讓排扇不會傾倒。每立一扇,都要說上一套四言八句的封贈話,套套不同,各自精彩。
人多力量大,不一會立山工序就完成了,接下來就是最為隆重的儀式,“上梁”。
上梁儀式從祭梁開始。指揮著眾苗娃先將梁木置於華堂正中,阿衝叔一手拿斧頭鑿子,一手端菜盤,其中擺著酒肉果糖之類,隻身步入華堂。
先在梁木跟前焚香燒紙祭魯班與先靈,香煙一起,李君閣就招呼負責鞭炮的二毛,二毛趕緊用煙頭點燃鞭炮,又是劈裡啪啦一通響。
阿衝叔就又開始高聲祝禱起來:“日吉時良,天地開張,金梁玉柱,閃發毫光,今逢黃道,大吉大昌!”
說完,便對著梁木跪下來,三拜之後,接著封贈道:“一個茶盤四角方,張郎設計魯班裝;四方雕起雲牙板,一把壺兒放中央。”
“不說壺兒樣如何,說起壺兒有用場;那日當門銀匠過,請他進屋打花樣。”
“前麵打個銀牙頭,鏤個鵝嘴就瀉酒;銀牙頭兒好捉手,內裝一壺包穀酒;主人拿來有何用?祭得棟梁長長久。”
說完又在梁身三處各自點上一點。
“一祭棟梁頭,子子孫孫當諸侯;二祭棟梁腰,子子孫孫在綱朝;三祭棟梁尾,富貴榮華長流水。”
阿銅將剛剛那隻大雞公遞過去。阿衝叔接過,念念有辭地請來地脈龍神、魯班師祖,再將雞公宰了,提著噴著血的公雞,將雞血從梁頭淋至梁尾。
淋梁頭時,阿衝叔大聲說:“梁頭好,東主子孫封侯早!”祭梁中時便說:“梁中平,代代兒孫在朝廷!”祭到梁尾,則說:“梁尾粗,金玉滿堂儘讀書!”
念完這些,阿衝叔扯下一些雞毛,沾在正中梁上的雞血之上。
鮮紅的雞血淋在梁木之上,左纏右合,那形狀有如飛騰的長龍。
就有懂行的在人群中帶節奏:“要得要得!主人家要發財!”
於是大家跟著哄然叫好。
接下來開梁口了,其實梁口早已開好,現在隻是一個儀式。
阿銅也拿著斧頭、銼子上得場來,和阿衝叔分站梁頭和梁尾。
阿衝叔先高聲唱道:“說開梁口先開東,主東有福百事通,榮華富貴享不儘,穩坐寶地如龍宮。”
說完用斧頭鏟去木梁東頭的一塊木屑。
梁尾的阿銅也接著封贈道:“師傅開東我開西,主東萬事都如意,自從今日落成起,富貴好似上雲梯。”
這個過程有講究,如斧砍刨削的樹皮等木屑要用紅布包著,不能散落地上讓人踐踏,並將部分木渣用紅布包著珍藏於箱內,這叫“紮材(財)”。
接下來阿衝叔跟阿銅開始製梁儀式,兩人一個削,一個刨,邊削邊說封贈詞。
阿衝叔唱到:“此梁此梁,生在何處,長在何方?何人見你生,何人見你長?魯班見你生,張郎見你長。生在西彌山上,得足日月之光;長在八寶山前,生得細葉條長;上有千枝萬葉,下有福祿安康。張郎雲中打馬提斧來砍倒,魯班山裡把尺拉鋸來截量。頭節皇帝修了金蘭殿;二節學士修了孔學堂。隻有三節,不長不短,不短不長,彆人拿去無用處,唯有主東做棟梁。吩咐弟子來放倒,切頭切尾用尺量。大尺量來三尺三,小尺量來丈八長。主東請起四十八個好兒郎,輕吹細打進木場。木馬一對,好比鴛鴦;曲尺一把,橫量直量。斧頭一把,鏟得四四方方;刨子一去,刨得坦坦平陽。墨線一根彈在中央,兩邊安起夜明珠光,中間安起明月照華堂!”
一個長段,一口氣唱下來,中間一個頓兒都不打,在眾人的一片喝彩聲中,兩人很快將梁木製好。
再下來的儀式,叫作“放糧升”。
“放糧升”,就是在梁木朝下一方的正中心鑿出一個長、寬、深均為一寸的四方型的小孔,用來放茶葉、糧米、金銀,朱砂。
茶葉寓意清和,代表平平安安;
糧米的寓意豐饒,代表豐衣足食;
金銀的寓意自然更明白,無非是代表新屋落成之後,榮華富貴。
朱砂用來辟邪衝煞。
當然,放的金銀不會太多,放入一點點表示意思就行。老時間裡就放銅錢,李君閣找二姑買了六枚今年的紀念銀幣給阿衝叔充數。
這路數上至皇家下至草民,都是一樣,當年故宮太和殿整修,梁上也找到了這些東西。
“放糧升”很有講究,隻能鑿兩鑿。木匠都備有一把刃口一寸的鑿子,放糧升就得用這種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