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六十七章熏臘肉
從神糖到出丁時間很短,隻夠判斷一次,因此眼力和經驗非常重要。
隻見奶奶喊了一聲:“乖孫,可以起鍋了。”
兩人開始一人拿著一個大水瓢,將熬製好麻糖從鍋裡舀出來放到旁邊的大盆裡邊。
奶奶又往剩在鍋裡的一點點糖稀灑上一些薑絲和橘子皮絲,這些等到冷卻後要鏟起來,叫“糖鍋巴”,又一股焦糖的味道,還有點點薑絲的辣味和橘子皮的清涼,不光味道很好不說,還是治療娃子們咳嗽的良藥。
糖鍋巴李君閣都不敢多吃,不然家裡一群小吃貨回來發現沒有糖鍋巴,會鬨的。
盆子裡的麻糖成蠟黃色,甜香撲鼻。
現在溫度還高,拉糖還要等待一段時間,正好趁熱做花生糖,芝麻糖和米花糖
這時候做豆腐的木頭框子就派上用場了。幾種糖的做法工藝上還有些小區彆,比如芝麻糖是薄片,米花糖上要灑蜜漬桂花之類,不過總體來說都是將麻糖拌上主料,豆腐框子裡邊刷上油,將糖放進去壓成方塊,然後冷卻到一定程度拿出來切成小方塊就行。
這幾樣做好,接下來就該拉糖了。
這是憨包活路,力氣大才成,隻能李君閣來。
絞起麻糖掛在磨盤上豎立的木棍上,手裡拿著一根擀麵棒子,向後一用勁,麻糖就被拉長了。
在將麻糖搭回去,再拉,反複幾次,很快麻糖就上勁了。
上勁之後就要邊拉邊絞了,如此反複,蠟黃色的麻糖裡邊的空氣越雜越多,顏色也越變越淡。
等到李君閣將麻糖拉得由黃變白,已經出了一身大汗,頭頂都開始冒出白乎乎的蒸汽了。
奶奶已經將撒著麵粉的簸箕端出來,接下來就該敲糖了。
將還有溫度的白麻糖拉成拇指粗的糖條放上二十來分鐘,待糖條變硬後用木棒敲成四五公分一段一段,裹上麵粉就成。
這時老爸老媽也起來了,都過來幫忙敲麻糖。
不大一盆原糖,拉出好大一盆成品來。
李君閣拿起一塊放嘴裡嚼了嚼,笑眯眯地說道:“哈哈哈,還是當娃時候的味道!”
老媽笑道:“也就是你還有這閒心,縣城裡那麼多糖果糕點,非要自己做!”
李君閣笑道:“這可不一樣,以後村子裡說不定就會有專門的製糖人,這項手藝到時候肯定會受到遊客歡迎的。”
……
“二十三,把灶烘鑽”,今天是小年,全家人一早起來就開始徹底打掃衛生。
遍房遍屋,打掃乾淨,尤其是廚房,房梁,屋角,這叫“掃揚塵”。
塵通陳,把陳的掃去,迎接新的到來,這也是除陳布新之意。
中午晚上都吃乾飯、吃肉,尤其是要吃豬舌頭。
跟苗家吃糯米飯一個意思,乾貨可以堵耗子洞,明年耗子不會偷糧食。
呃好吧,其實有八個逗逼狗在,家裡好久沒耗子了,農村裡許久不見耗子,還怪想的……
豬舌頭這個習俗好玩,舌通塞,舌頭正是取塞耗子洞之意思。
理解可以這樣理解,但是卻不能宣諸於口,舌在蜀州跟蝕是一個音,有消退,虧損的意思,因此不能說。
非要說的話,必須說成是“轉頭”,因為舌頭在嘴巴裡很靈活,叫“轉頭”也說得過去。
轉通賺,賺頭那就是好口彩了,祖先們為了避諱真是操碎了心。
關於這個還有一個笑話,說是殺豬匠在肉鋪子賣肉,自家小孩過來一看:“哇塞!好大的舌頭!”
沒說的,扯過來啪啪啪一通揍,臨了還要認真教育:“這東西要說成是賺頭!賺頭!記住了!”
結果娃子第二天又來了,拿眼將案板一掃,舌頭已經被人買走了,於是就:“哇塞!今天沒有賺頭了!”
這就是打死都不冤了。
……
閒話扯回來,再說鑽灶烘。
鑽灶烘那是灶神爺的事情,傳說今天晚上灶神爺要從灶眼裡鑽上天庭,向玉皇大帝彙報這個家庭一年的情況的時候。
不走尋常路,灶神爺就是這麼任性!
因此家裡麵子工作無論如何要做足,晚飯過後就要把灶頭清理得乾乾淨淨,菜刀案板之類的雜物全得收起來,不能留在灶台上。
接下來將灶邊的灶王爺像恭恭敬敬取下來,貼上新的,表示給灶神爺換了身乾淨衣服,好光鮮亮麗地去天庭。
這個事情讓童年的李君閣很糾結。就算神仙能大能小,可是兒歌裡唱的“七不隆鬆,八不隆鬆,貓兒鑽灶烘,拉出來灰不隆鬆”。就算換了新衣服,這灶神爺到了玉皇大帝跟前還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