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音說道:“還有東西多了,該做架子收納了。”
李君閣說道:“現在有刀片了,那生漆也可以收起來了。”
阿音說道:“麻曬好之前,要把梳麻的梳子弄出來,還有紡錘。”
李君閣笑道:“這些交給我。”
這一頓飯太香了,鯰魚刷上油,烤出來香氣撲鼻,阿音在盤子裡鋪上香茅薄荷,將烤好的鯰魚塊放盤子裡,將當筷子用竹棍遞給李君閣。
李君閣一看竹棍,說道:“這筷子也夠醜的,待會先把正經的筷子做出來。”
吃過烤魚,李君閣又往竹槽裡加了點白茅根,一點乾薄荷葉子,又調了一點香蕉糖漿進去說道:“夏天吃烤魚,容易上火,來點茅根薄荷茶,去火解暑。”
看得拍攝的大胡子小胡子麵麵相覷,這兩公母!連這麼最不講究的一頓都這麼講究!
吃過飯,李君閣開始拿刀子剖細竹絲,現在有刀子了,一些輕便的細竹器可以提上日程了。
比如,鬥笠。
編鬥笠要從帽尖開始,李君閣讓阿音在旁邊觀看,自己找了兩個竹釘子,綁上竹絲,在地上畫出兩個同心圓。
內圓是頭型大小,外圓是鬥笠的外徑。
翻出一個海邊帶回來的半邊大椰子殼,扣在小圓上,從三根竹篾開始,慢慢加竹篾,先把頭弧度編出來,然後將篾條踩在地上,彎曲竹篾相互編織。
接下來的就是機械操作了,阿音學會後,李君閣讓她試著編平麵這一部分。
然後李君閣又去如法炮製編另一個,
在地上編出四個頭型來,將剩下的工作留給阿音來完成,李君閣開始製作陶器。
老辦法,鋪上席子,圓規切底,泥條堆鍋邊。
有了刀子和老竹,李君閣這次削製出了一套加工工具,從打泥的木槌,到各種型號各種弧度的竹刀都有,做出來的鍋子比上一次的好看太多了,底部甚至修出了規整圓滑的弧度。
等待鍋邊乾燥的過程中,李君閣又開始做彆的陶器。
包括兩個湯盆,三個罐子,都是用做水杯的粘貼法做出來的,速度比做鍋子快了很多。
還用大小兩個薄泥片用泥漿粘到一起,趁還沒完全乾到一處拿線圓規切出兩個同心圓,下大上小,大圓半徑與罐子外側略大,小圓半徑比罐子內側略小,這就是一個帶沿槽的蓋子。
在蓋子中心兩頭拿竹釘轉出四個眼,到時候穿上竹絲就可以編織出一個跨鈕來。
又在一根方竹棍上做了一個小號渾水粑,抽去竹棍中間就是一個方孔,這是阿音要的紡錘。
一切做完,已經過去了三四個鐘頭,阿音也將四個鬥笠編好了。
不過隻是編出了外形,篾條還亂七八糟地伸著,還需要夾竹葉,鎖邊才行。
做完這些,李君閣將陶器送到火塘邊烘上,想了想,找了一個水缸,內層抹上石灰泥,調了些燒堿,澄清後倒進去,找了些以前用剩的廢竹肉,去掉節頭部位,剖成細絲泡了進去。
這才跟阿音去休息。
……
第二天一早,李君閣早早起來,打磨泥胚。
想了想,將鍋,盆都翻過來,找到圓心,拿竹釘圓規畫了圓,拿圓規釘在圓弧上,用另一個腳在圓弧上劃痕跡,通過這種方式,將圓用圓規分成了六等份。
然後做了三個小泥片,不高,就五毫米左右,拿泥漿粘合到圓弧上劃出的小十字上,隔一個粘一個,泥釘就分布成為一個標準的等邊三角形。
將泥片刮圓潤,同樣的方法處理泥盆,待到泥腳烘到乾透,生火燒陶。
有了這三個淺泥腳,即使桌麵不平整,也能擱得穩當了。
阿音也起來了,拿著大木槌,去湖邊淘洗漚好的麻皮。
燒陶的過程中,李君閣開始製作收納架。
取來一些乾毛竹,李君閣拿尺子在毛竹上比劃,該截斷的截斷,該鋸孔的鋸孔。
中間將窯火撤去,然後回來拿木槌拚搭架子。
架子搭好,李君閣將架子擺到竹樓裡,那之前還生著的時候就已經被剖成兩半的那些木棒搭上去,平的那麵朝上。
然後拿四根竹棍分彆夾住木棒露出架子的兩頭,那藤條纏緊竹棍兩端,一個穩穩當當的平台就搭好了。
一個架子五層板子,這就能放不少東西了。
底層放三桶陳化泥,順便壓倉。
二層三層放陶器。
四五層還空著,李君閣準備以後用它放陶胚。
滿意地拍了拍手,李君閣開始回去檢查陶器。
將陶器小心取出來,抹去沙子,李君閣打來水擦洗。
翻看自己的手藝,感覺是越來越滿意了。
白蟻吐出來的泥,比自己現挖的,細膩很多。
拿稻草磨過一遍,李君閣滿意非常,有點舍不得直接開鍋了。
靈機一動,李君閣扛著竹鏟,跑去山下林子裡將那株芋頭挖了出來。
芋頭相當大,一個大頭就有一兩斤,周圍還接著很多小芋頭疙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