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七章 樹皮水壺(1 / 2)

第四百八十七章樹皮水壺

說乾就乾,李君閣兌了一份推光漆,將弓體抹上,和膩子胎一起放入漆室當中。

然後將樹皮從水裡撈出來,樹皮已經軟如皮革。

找來兩塊直徑合適的竹片,拚成一個扁筒,底部對齊。

將一片樹皮經過裁剪後,拿竹片底部抵在樹皮的中段,將樹皮包裹在竹片上,大致做出兩個扁圓筒,這樣就有壺底了,然後拿麻繩紮上上鍋蒸。

蒸上一個小時取出,樹皮變得更軟,於是趁熱重新精修紮裹起來再次上鍋蒸製。

等到這次蒸好,下部十四厘米去掉多餘的部分,留好粘合用的側邊,上邊的部分拿刀子切出很多縱向的口子。

等到樹皮條乾到一定程度,抽去竹片,樹皮底部就成了一個完美的壺體。

將上部的樹皮條重新拿開水煮浸到軟,繼續加工。

在扁筒中部插入一根竹管,將兩側的軟樹皮拉過來貼在竹管上,拿麻繩綁上。

然後將剩下的樹皮拉過去,

在拿直尺和刀片,將上邊剖開的樹皮條切成梯形加長條的形狀。

找一根竹棍截麵切十字,插上一根鑽頭,用麻線纏緊當錐子,在樹皮梯形部位上紮眼,用麻繩交織起來拉緊,就這樣將梯形一片片拚到一起。

小心地一厘米一厘米收上去,一點點剔去這一厘米範圍內多餘的樹皮,慢慢收成一個扁圓錐。

最後將多餘的樹皮切掉,得到一個內徑與竹管大小一致的圓柱型嘴。

同樣的手法,兩個壺胚輪流進行,一個等待的時間裡就做另一個,這也花了一天的時間,才將兩個水壺胚做出來。

接下來的七天裡,就是日常生活了。

用竹鼠毛做了幾把刷子,每天李君閣就是早晚打磨器皿,然後給桌麵和各種膩子胎刷底漆,給弓刷推光漆。

壺胚晾乾後,同樣用膩子粘貼,打磨,然後在外部刮上膩子,讓粘貼綁紮的地方遮蓋起來,一是加固,二是美觀。

然後上漆。

不過水壺上漆特殊,每天將推光漆倒進去,晃蕩一陣,將壺倒過來放置,將漆倒出來,然後打磨外體,刷上底漆。

同時處理其它漆器,等到壺滴乾後這才一起送入漆室。

做完這些,就是挑水,挑泥,打柴,燒窯,種菜,采集,收漆,木工。

阿音則是收麻,洗衣,織布,收漆,做飯,晾曬菜乾,果乾,打掃。

兩人一起做的事情是紡線,造紙,磨粉。

東西越來越多,工場的空間開始需要規劃利用起來了。

在灶台上方的頂棚上搭上架子,上麵擺放簸箕,簸箕裡是筍乾,保持乾燥的同時,煙熏筍的風味也是一絕。

架子下方,是懸掛著的熏魚乾。

柴火麻杆都歸置起來,堆放到灶台後邊和外側,形成兩幅小牆。

中間李君閣終於做出了毛筆,燒製出陶硯台,用飛水法得到了細墨。

還改出了很多方木料,都經過了刨製,這些是以後家具的備材。

竹材已經乾燥,李君閣還開始了新木棚的牆體設計工作。

像拚積木一樣將竹筒一個個拚起來,那大竹片夾上,打孔後就能用竹釘固定起來。

兩側的牆體最為簡單,雖然每根竹筒高度不一樣,但是不需要考慮窗戶,三米的寬度,十多根竹筒就能完成,因此兩側牆體最先完工,現在正在著手背後的牆體。

阿音的織機也得到了改造,線輪再次改進,用可以旋轉的細竹棒代替了竹管做線軸,直徑大大降低後,放線完畢調整鬆緊更加方便。

而且經過這一改造,同樣長度一排長木架,可以插更多的線軸。

李君閣將經線增加了八倍,可以織出的布料寬度從五厘米變到四十厘米,與阿音兩肩寬度差不多,這樣在速度不減的同時,大大提高了產布效率。

……

時間轉眼就到了賽事的第二十八天。

現在中國隊的營地已經越來越像樣了。

菜地裡,每天早晚十筐營養土扣進去,種植的範圍越來越大,作物也越來越多。

各種作物,包括蔥蒜,李君閣都儘量隻采葉子,將根莖保留,因此現在蔥蒜都有了四步長的一小壟。

最多的是木薯,這東西在這裡屬於高產作物,島上分布也廣,現在有了三十來株,每株下麵都留了一兩個塊根,留下的枝條也已經開始抽葉子了。

其次是紫薯,這東西其實不多,有二十來株,不過藤蔓很長,將一條土壟都鋪滿了。

李君閣檢查過根部,十多天下來,紫薯在鬆軟的營養土裡發育得很快,最先拇指粗細的那些,現在長到了三分之一個拳頭大。

然後就是芋頭,不過這個就可憐了,三四株帶葉子的大芋頭,那是作為糧食儲備的,其餘小芋頭仔才剛剛發出芽嘴,整個土壟看起來光禿禿的。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