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七十八章祭
姑家來的,米都已經蒸好,雞也已經殺死,原因以前已經了解過,姑姑疼人,怕你存起來養起來舍不得吃。
係統精細的運作下,寨子裡的遊客越來越少,到卯日的前一天,阿音終於上崖來了,遊客也全部清空,索道溜索停運,棧道關閉,隻留下後山通路。
對外的宣傳,隻是苗寨各種設施需要大修大檢,幾處工程整改,因此暫停開放。
整個寨子裡,除了苗娃這個苗漢混血,就隻剩下獵戶叔李君閣兩個漢人。
家家開始設祭壇。真正進入祭典的起始日子,就是從設祭壇招引親人魂靈來享用祭品開始起算。
和棰牛祭一樣,除了祭祀遠祖,還要祭祀去世不久的親人。
彆說李君閣這漢娃子,就連苗家人好多自己都弄不規範儀式了,不少人家來育爺爺這裡取經,育爺爺和各把寨耐心傳授,倒讓李君閣聽了個過癮。
遠祖不用說了,親人一般要按父親、母親、爺爺、奶奶的順序來祭祀。
也就是說,如果父親不在了,就是祭祀父親。如果父親在,母親去世了,就祭祀母親。
如果父母都在,爺爺去世了,就祭祀爺爺。如果爺爺還在,奶奶去世了,就祭祀奶奶。
正因為這樣,懸天寨五溪蠻這一支在後麵的鼓藏節集體祭典中有模仿去世親人的遊行表演,這是其他地方所沒有的。
有兩戶老人抹著眼淚來詢問是否可以祭祀剛去世兒子,女兒。
育爺爺歎了口氣,好生安慰了一通,說沒有問題,一來死者為大,二來祭祀本就是為了讓生者安心。
祭壇方位的設置是朝著太陽升起的地方,在懸天寨,大多設在火堂邊後的中柱旁。
站在門口麵向屋內,懸天寨各家的祭壇基本上都設在右牆中柱的柱腳下,朝天書崖那個方位。
正好那邊朝東,而且下邊還有燕子洞祖宗陵寢。整個寨子的方位,祭壇的方位,和這些都暗暗契合,原來都是有講究的。
祭壇是一個簸箕,裡邊放一塊七斤重的的糯米飯,一塊煮熟了的四方豬肉,一碗切碎了的熟豬肉,各家看自己習慣取單數,擺放上三到五碗米酒,三到五條小魚乾,一碗米。
小魚乾上次捶牛祭便出現過,李君閣當時沒有注意到它的特彆。
到這時才發現這不是苗家田裡的鯽魚或者鯉魚,一打聽把寨們也不知道漢語該叫什麼,隻說這是一種山溪裡邊的小魚,苗語叫“乃雄乃肋”。
然後還告訴李君閣這魚後邊很多地方都會用到,因為魚象征著多子,家族繁衍快。
和棰牛祭一樣,糯米飯上斜插一對牛角,角尖插在糯米飯裡,角口一端斜靠在牆上。
牛角分雌雄,也就是一隻是母牛的角,一隻是公牛的角,公牛角雕有花紋。
雌牛角裡盛甜酒,雄牛角裡裝米酒。
簸箕旁邊擺有一張小板凳,板凳上放一籃子,籃子裡放一套衣服,從那套衣服,你可以看出所祭祀的親人是男性還是女性。
另外,還在簸箕旁放一把馬刀,馬刀是直的,差不多一米長,紅繩纏柄,底部有一大圓環,李君閣估計是漢代繯首刀的形製,不過不能確定,因為漢家那刀似乎更長。
阿音家的祭壇放有兩個簸箕,這意味著這次鼓藏節將宰殺兩頭水牯牛,以同時祭祀兩位去世的親人——阿音的祖祖和懸天鷂子。
除了牛,米,豬,魚的蹤跡,還有一項時常出現的動物蹤跡,雞。
各家各戶的門前,多了一根近十米場的老楠竹竿,挑起了一麵“幡”,這是各家的鼓藏旗,其實就是招魂幡。
家庭立的鼓藏旗同樣是用臘染布做的,有八米長,五十厘米寬,頂上插滿雞毛,上麵染繪有很多圖騰,和各村送過來那幾麵寨旗大致一樣。
用老癟爺的解釋,竹子,象征著多發快發,旺家;雞毛象征著對光明的向往,還有勤勞早起;圖騰那就不用多解釋了。
鼓藏旗上有魚、有蛇、有龍、有蝴蝶、有人物,總之隻要是與苗族生活有關的圖案,在上麵或多或少都有體現,就是用來招喚祖宗靈魂的聖物。
這也說明苗族是一個典型的圖騰崇拜民族,圖騰在苗族生活中無所不在,也無所不能。
四百零三戶,一家一麵,加上各個村寨每村送來的幾麵,整個寨子藍白鼓藏旗迎風招展,要是小準來到這裡,肯定要驚呼《蜀山》魔派大營居然沒有這樣的鏡頭,絕對實在是一個巨大的遺憾。
當天晚上,阿音的舅舅抬出李君閣送上來的三隻兩百多斤的大獅子頭跑山豬,替祭司備好。
育爺爺本身就是祭司,但是這次他作為鼓藏頭不能親自主祭,而是去請了彆的寨子的祭司,到自家的祭壇邊招請祖先來受祭。
祭司被稱為“溝橫”,四百戶人家,一兩個人是不夠用的,因此各寨會這個的都來了,一般是三五戶人家請一位祭司,現在都在敞壩裡集合。
育爺爺開始用麻繩在祭司們頭上纏三條小乾魚,李君閣感覺像是一種授權儀式。
然後大祭司端坐在堂屋裡,手持一把大馬刀,一邊緩慢動作,一邊開始唱詞。
這祭詞其實也是古歌的一種,從開天辟地,人類起源唱起,一直唱到祖先怎樣遷徙到這裡,怎樣辛苦等等。
李君閣感覺這個和請神上身有些類似,祭司這時化身成了神靈,對育爺爺一家施以教誨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