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遺詔(2 / 2)

“從小,就是您教導孫兒,對孫兒萬般寵愛。沒有您,就沒有今日的孫兒。”

雍正艱難抬手,為他拭淚:“都當了阿瑪的大阿哥了,還這麼哭鼻子,不怕被你兒子笑話?乖啊,人生百年,終究難逃一死。當日若不是乖孫那奮勇一腳,踹碎了那幾個妖道的陰謀。沒準啊,皇瑪法這會子墳頭草都長一人高了。哪還有這雍正盛世?”

“可……”

“沒什麼可不可的!”雍正擺手:“去,讓所有人都進來吧,朕有話要說。”

永瑛紅著眼睛點頭,將允祥這個叔爺跟自家阿瑪、伯父叔父與諸位哥哥,弟弟們都喚了進來。還有張廷玉、鄂爾泰、訥親等一眾大臣。

又親手扶著雍正半坐起來,熟練他身後墊了靠枕。

還給端了杯水來潤喉。

雍正笑:“朕年事已高,此番症候又來勢洶洶,自感怕是難逃此劫。太孫永瑛龍章鳳姿,天縱奇才,允文允武。”

“又被朕悉心教導多年,在朕大行之後,必能擔起江山重任,當大清引上更強更好的路上。”

“願諸君能儘心竭力,如輔佐朕一般,悉心輔佐太孫。”

為防孫兒麵對他當年所遭受的質疑與詆毀,雍正早早就決心趁著自己還算清醒,儘早公布遺詔。

所以,在永瑛痛哭下跪,群臣齊齊勸說的檔口。他就已經令人取了詔書,命十三弟當眾宣讀。

起初,允祥當然是拒絕的。

但架不住皇帝四哥一臉求懇地看著他:“十三弟該最知道,朕當年痛苦折磨。永瑛也是你參與教養的,你難道舍得他被惡意詆毀?”

舍不得侄孫徒弟,也舍不得親哥的允祥還能怎樣?

隻好無奈答應!

在他四哥的含笑傾聽中,朗聲讀道:“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帝王統禦天下,必以敬天法祖為首務。而敬天法祖本於至誠之心,不容易一息有間。”

“是以宵旰焦勞,無日不兢兢業業。朕蒙皇考聖祖仁皇帝為宗社臣民計,慎選於諸子之中……”

“廿八年來,竭力殫心,朝乾夕惕。勵精政治,不憚辛勤;訓誡臣工,不辭諄複……”

“太孫和親王嫡長子永瑛,秉性仁慈,上孝親長,下友愛手足。龍章鳳姿,允文允武,自幼撫育宮中,得朕悉心教導,必能克繼大統!”

因皇上這會子還好好的,允祥隻念了之後的種種囑咐。略過了最後的持服二十七日釋服等等。

也略過了皇兄賜自己日後改回胤字,晉鐵帽子王,日後世襲罔替之事。

讓雍正皺眉:“十三弟,你這就不實誠了,朕的一片心意,怎被你給隱匿起來了?”

允祥將聖旨交到永瑛手裡,而後輕撩衣袍端端正正跪下:“皇兄隆恩,臣弟自然受寵若驚。但如張廷玉,鄂爾泰兩人一般配享太廟便足見恩寵了,實不用……”

雍正擺手:“十三弟不必再言,自雍正初年到如今,你為大清,為朕付出多少辛勞苦勞,立下多少赫赫功勳,朕心裡有數,天下臣民亦有數。”

“若你都不配,這天下還有誰配得上?”

雍正精神越發不濟,便也沒有與他再細說什麼。隻一個一個的,見了自己的晚輩與重臣。尤其囑咐了弘晝,讓他一定一定繼續鹹魚下去。莫對永瑛執政指手畫腳,試圖外行指導內行。

不然的話……

雍正眯眼:“永瑛身為人子,礙於孝道不好對你如何,朕卻饒不了你的。昔太甲不明,伊尹方之於桐宮;昌邑王登位方二十七日,造惡三千餘條,故霍光告太廟而廢之的典故,你還記得吧?”

嘶!

這,這哪是在問他還記不記得?分明是在明示他規矩一些,彆把自己浪成第三個這樣的典故!!!

皇阿瑪為了永瑛,可真是用心良苦。

弘晝搖頭失笑,隨即握拳做發誓狀:“皇阿瑪放心,兒子生來就是一條鹹魚,這輩子都沒打算翻身。再不會給自己找不痛快,好好的太上皇不做,非要當攪屎棍。”

這麼有味道的發言,硬是聽得雍正心下一梗,不明白裕貴妃怎麼就生了這麼個玩意!

但,他要是真能說到做到,倒也免了許多麻煩。

雍正揮手,示意糟心兒子趕緊走,換弘曕進來。弘晝點頭,依言退下,出去後就紅了眼圈兒。素來不信奉神佛的和親王都開始燒香拜佛了,祈求老父親能逃過此劫。

然而次日,永瑛起床幫他梳洗的時候,還是發現他最最敬愛的皇瑪法在睡夢中含笑而逝。永瑛哀痛不已,痛苦之間,守在外間的弘曆、弘晝、弘曕並諸位皇孫等相繼奔入,哭聲四起。

可再怎麼哀痛,永瑛也還是得打起精神來,操辦皇瑪法的後事。

務必讓他老人家享儘哀榮。

如今國庫府庫皆充裕,沒有銀錢上的煩擾。太孫,哦不,現在該說新君了,新君雖然處處大辦,卻也處處踩著禮製的最高標準,並沒有什麼逾越。

丁點勸諫餘地都沒給禦史言官們留,自然平平順順沒有絲毫妨礙。

二十七日釋服後,永瑛給自家皇瑪法恭上了敬天昌運建中表正文武英明寬仁信毅睿聖大孝至誠憲皇帝的諡號,廟號世宗。擬與孝敬憲皇後烏拉那拉氏合葬於泰陵,敦肅皇貴妃年氏從葬。

新帝登基,屬於雍正的時代徹底落下帷幕,永瑛的時代正在緩緩到來。

作者有話要說:  詔書是雍正遺詔原文,當然關於永瑛的部分是蠢作者編的。

真實的雍正遺詔並沒有對渣渣龍很多誇獎,隻說他很得康熙偏愛。但是,那爺倆康熙六十年才於牡丹台初見……

昔太甲不明這段出自三國演義,是說君主不賢可以廢之。此處雍正用來嚇唬弘晝,讓他乖乖的,彆仗著自己是太上皇就作天作地,否則……

諡號就是雍正原本的諡號。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