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諺語雲:‘寧為太平犬,莫作亂離人’。於百姓而言,但凡能夠活得下去,哪怕再艱難,他們也更願意忍受眼下的生活,而不是冒險去起義。封建王朝的統治下,每一場農民起義背後都有一個殘暴不仁的官府,官逼民反莫過於此。”
“我們常說儒家誤國,但實際上儒家也有利於治國的思想。隻是忠言逆耳,君王不喜歡聽實話,為了曲意奉承君主的喜好,儒家在發展的過程中一些沽名釣譽之輩對孔孟之學沒有取其精華,而是反其道而行取其糟粕來取悅君主,才爛了儒家的聲名。”
“對於儒家治國的思想,我最欣賞《孟子·儘心下》所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但凡讀書人,我想極少沒有讀過這句話,想來皇帝們也大多讀過。但看儘曆史,能夠真正明白領悟其中之理的君王少之又少。”
“民為貴,君為輕,並不是說民的身份比君貴重。民為貴是因為民是國家的基石,是國家與君王最珍貴的財富。君王懂得民之‘貴’,知道體恤百姓,關心民生,給百姓提供安定平穩的生活生產條件,那麼國家就能夠走向強盛。”
“這樣籠統的描述或許大家沒有具體概念,我舉幾個具體示例:秦朝末年,劉邦入鹹陽對城中百姓秋毫無犯,將宮廷重地及財寶物資府庫予以保護或封存,禮待投降的秦王子嬰,與關中百姓約法三章:殺人者死,傷人及盜抵罪,廢苛法。”
“三秦之地的百姓們十分高興,食簞漿壺慰問劉邦的軍隊將士。劉邦再三推辭不肯受百姓財物,還動情道:‘倉庫裡糧食很多,士兵們並沒有挨餓,我不想再給父老鄉親們添麻煩,讓大家破費財物了【注2】’百姓深受感動,都希望劉邦留下來做他們的王。”
“而項羽呢?項羽入鹹陽後,不僅引兵屠戮鹹陽,殺秦王子嬰,火燒秦王宮和秦始皇陵,大火連續燒了三個月沒有滅,還四處搜集寶物美女送回江東【注2】。”
聽到百姓食簞漿壺慰勞叛軍,秦始皇嬴政和秦二世胡亥臉色有點難看,下令追捕劉邦,可惜他們不知道自己世界的劉邦還不叫劉邦。然下一刻,項羽成功的將秦朝人屬於劉邦的仇恨值拉到了自己身上。
“楚漢之爭的結局其實在入鹹陽時就已注定了,項羽不是敗給劉邦,而是敗給了自己的殘暴和貪婪。即便沒有劉邦,項羽也不過是另一個秦二世胡亥,成就不了帝業。”
“這裡小小的延伸一下,楚漢之爭,不止項羽不如劉邦多矣,項羽的謀士格局也遠不如劉邦。劉邦剛進鹹陽時,看到美女、奇珍異寶和奢華宮殿,也是忘乎所以,想要享富貴。但武將樊噲冒死強諫,又有張良分析利害,群賢齊心,勸住了劉邦,才有了約法三章。”
“而項羽的謀士呢?其亞父範增看到劉邦的約法三章,察覺劉邦誌向不小後,首先不是勸項羽學著劉邦收攏民心,以免劉邦獨占人心,而是急著勸項羽殺劉邦。範增看到了劉邦的潛在危險,卻看不到主公身上的致命缺點,這種行為極其愚蠢。”
“在當時,項羽的勢力遠勝劉邦,但劉邦先入鹹陽,已收攏了三秦民心。項羽征戰時常有屠城,早失民心;迫劉邦讓出鹹陽又違背了‘先破秦入鹹陽者王之’的盟約,失了信義。劉邦固然是勁敵,但這個階段阻止項羽屠城將民心逼向劉邦,遠比殺劉邦重要。”
“身為謀臣,不勸主公去爭奪民心,而是殺掉有民心的人,乃是下策。這種策略成功了,項羽會進一步失去民心,失敗了,徒惹一身騷。然不同於劉邦願意聽從樊噲、張良的勸誡,項羽連範增的下策都聽不進去,自己出了個下下策。”
“鴻門宴上,項羽想殺劉邦,意誌又不堅定,讓劉邦知道了他的殺意,又沒有乾掉劉邦。完美地向世人詮釋了‘四肢發達,頭腦愚蠢’八個字。當然,幸好他足夠愚蠢,要是漢高祖死在了鴻門宴,或許還會有另一個應運而生,擔起重張社稷的曆史重任,但誰也不知道百姓又要多等多少年才能結束這場戰亂。”
“我要說的第二個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貞觀年間,關中、關東地區發生水旱、蝗、霜之災,太宗當即下詔‘所在賑恤,無出今年租賦’減免賦稅,同時‘出禦府金帛為贖之,歸其父母【注3】’贖回因災荒被賣掉的孩童,送他們回到父母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