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6.酷吏循吏(2 / 2)

“這樣不計代價以傾國之力攻打大宛自然是成功了,但這成功並沒有當初雙璧擊穿匈奴那樣給大漢百姓帶來歡喜。因為這場戰爭與當初打匈奴是反抗匈奴對邊關侵略不同,它更多是滿足漢武帝的私欲,成就的也是李廣利一人的功名。”

“李廣利歸來後被封為海西侯,隨著太子與皇帝的關係越來越緊張,李廣利看到了外甥昌邑王劉髆上位的機會,開始尋機而動,並迅速找到了同盟。這個同盟就是公孫賀死後,接替為丞相的左丞相劉屈氂。”

“劉屈氂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子即漢武帝的侄兒,與李廣利是姻親。巫蠱之亂中,衛太子起兵討伐江充時,劉屈氂趁著太子見不到皇帝,自己卻能輕易向皇帝稟告京中消息,成功從武帝手中討來了平叛的權利,趁機將事情搞大,誅殺大批官員,死者多達數萬。”

知道漢宣帝是明君,知道皇帝倚重衛家,如今的漢武朝大臣都願意做那與皇帝一起期盼太子降生的忠臣。聽到這裡自覺代入被劉屈氂趁亂陷害誅殺的一方,對劉屈氂甚至是中山王都惱恨了起來。

“那麼劉屈氂又為何要在這場禍事中火上澆油,對太子落井下石呢?或是有舊怨,又或者本無冤也無仇隻是因為他與李廣利是姻親,擁戴李廣利的外甥昌邑王劉髆更符合他的利益。畢竟,誰人不恨趙高,誰人不想做趙高。”

“區區一個李廣利想要奪嫡是癡心妄想,加上備受武帝信任的丞相劉屈氂,這股奪嫡勢力就不容小覷了。不過劉屈氂和李廣利卻也不是巫蠱之禍的發起者,他們充其量隻是推波助瀾,落井下石的小人,在對付太子的三股勢力中是排在最末。”

“第二股勢力則是酷吏,我們都知道漢武帝喜歡用酷吏,而衛太子執政卻更溫和一些,偏好用循吏。因此這兩股勢力被稱之為酷吏與循吏之爭,亦或是儒法之爭。”

“說到漢武朝的酷吏,許多人想到的第一人那肯定是張湯。在我對這段曆史還一知半解的時候,我一度以為張湯就是迫害衛太子的酷吏之一。因此特意說明一下,張湯雖然是漢武朝最有名的酷吏,但他比衛青還要早死十年。”

張湯鬆了一口氣,雖然不知道自己為何死得早,但聽到陷害太子沒有自己的事情就放心了。

“張湯不僅不可能迫害過衛太子,張湯一脈與衛太子一脈甚至有著非常深厚的緣分。張湯長子張賀對太子忠心耿耿,太子死後,張賀受牽連,本要處死,弟弟張安世求情,改為腐刑。張賀入掖庭,卻矢誌不改,竭儘所能保護照顧太子唯一幸存的孫子劉病已,也就是後來的漢宣帝。”

“這種情誼很難不令人動容,而張湯的次子張安世更是漢宣帝的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

“若隻說一句衛太子得人心,是非常蒼白的,但從巫蠱之禍後,有位卑之人不顧性命為太子喊冤,有那麼多人不懼牽連,拚儘一切去保護太子一脈唯一的遺孤,並且用心教養,才明白衛太子得人心是個什麼意思。”

“許多人說這些人保護幼年的漢宣帝是因為忠於大漢,可不要忘了漢武帝並非隻有漢宣帝這一個子孫,當時的皇帝漢昭帝也是武帝的兒子。若隻是忠於大漢,著實沒有冒著得罪皇帝的風險,去教養一個連漢武帝自己都不願意賜予一點憐惜的曾孫。”

“再說張湯,雖然張湯以酷吏之名流傳,我對張湯卻沒有什麼厭惡。張湯雖然是酷吏,但他隻是皇帝的刀,最重要的是這把刀並沒有對著百姓揮舞。”

“張湯這個人貪權而不貪財,為官非常清廉,他的政敵和犯法的權貴可能對他恨得牙癢癢,但他對於百姓而言卻沒有什麼大害處,甚至可以說是個好官。同樣有酷吏之名的還有漢景帝時的郅都。”

“郅都以嚴刑峻法鎮壓不法豪強因此被稱為酷吏,但他敢於直言進諫,治理地方路不拾遺,守衛邊城,匈奴不敢輕犯,於百姓而言絕對是一位好官,可惜卻因廢太子劉榮之死不容於竇太皇太後。”

“廢太子劉榮的死確與郅都有關,但從事後漢景帝稱郅都為忠臣來看,這件事必然不是郅都自作主張。說到底就是郅都成了太後和皇帝母子博弈的犧牲品。”

“說回巫蠱之禍的酷吏與循吏之爭,其實這個鍋說到底還是漢武帝的鍋,或者說漢武帝犯了與秦始皇一樣的錯。都說漢武帝獨尊儒術,但其實他本身治理天下與秦始皇一樣更重法家,然可能他們都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就是——”

“這種比較高壓的政策不能一直持續,國策需要調整,所以在培養下一代時,都下意識選擇了大儒來教導兒子,希望可以從兒子手上開始施仁政。調整國策這個想法是對的,但通過權利交接來調整國策卻是錯誤的想法。”

“權利交接時,本來就很容易爆發一些問題,繼任者初上位時最重要的是穩固局麵,並不適合來個大轉彎。大船轉舵更需要老舵手,而不該托付給新手。秦始皇和漢武帝錯就錯在,意識到了問題,卻不在自己大權在握時來做調整,反而要留給後人去解決問題。”

“李斯為什麼被趙高、胡亥三言兩語說動,上了賊船,就是畏懼與始皇帝執政風格截然不同的扶蘇上位沒有自己的容身之處。可若是始皇帝在意識到問題後,自己就開始著手調整國策方針,那李斯敢有小心思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