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8.不親不疏(2 / 2)

“比如李廣迷路那次,衛青先讓他本人去彙報經過,李廣不去,但人還在營中,然後文書前來詢問。蘇建全軍覆沒那次,也是先到衛青營中領罪,由衛青轉送到禦前處置。”

“同樣,公孫敖收兵後,第一件事應該也是向朝廷彙報。且在朝廷回複之前,公孫敖是不能離開軍營,或者說脫離朝廷視線的。既然在朝廷來問罪他的人到達之前,他都在軍營,又要如何詐死?”

“再說李廣利,其部與且鞮侯單於十萬軍在餘吾水南岸接戰,兩軍酣戰十多日,李廣利突圍而歸。沒有查到雙方雙亡,但突圍常見於被敵軍包圍,既然是李廣利突圍而歸,那應該是漢軍落於下風,傷亡比較大,被匈奴圍著打,才會有突圍而歸的記錄。”

“那麼問題來了,李廣利加上路博德有十四萬漢軍與且鞮侯單於十萬軍會戰,可以說漢軍占據了絕對的人數優勢。這種占據人數優勢的富裕戰,漢軍極少有機會碰上。匈奴人是遊牧民族,與他們打,運氣還真的挺重要的。”

“那會兒又不能千裡傳音,你一萬人出去,遇到是幾千匈奴人還是幾萬匈奴人,很需要一點運氣和判斷能力。厲害的將軍可能從對方移動時留下的痕跡判斷一下敵軍大致人數,選擇追擊迎戰或者避開敵人主力。然大部分時候,可能是不期而遇,根本沒有去判斷的機會。”

“你看李廣就經常撞上匈奴主力,這運氣其實漢軍下次可以考慮放李廣出去做餌,跟在後麵打伏擊。李陵更厲害,五千步卒遇到單於主力,想撤都撤不了。趙破奴兩萬人遇到對方八萬主力,蘇建和趙信三千騎兵遇到單於主力等等。”

說到後麵都說自己晚年昏庸之事,劉徹很生氣,並且不斷告誡自己絕對不會做晚年“漢武帝”。聽到這裡,劉徹眼睛不由一亮。這話很有些道理,漢軍出擊除卻撞到匈奴主力動輒全軍覆沒外,聽得最多的還有深入千裡無功而返。

若以李廣為前軍負責釣出匈奴主力,再派趙破奴這種不會迷路卻深入千裡都還無功而返的將軍為後軍。待李廣與匈奴主力接戰後,後軍跟上包圓敵軍,應該會有所獲吧!現在的問題是,李廣容易迷路,可能不會走既定路線,後軍如何才能不把他跟丟呢?

“可是少見的富裕戰,李廣利竟然沒有什麼收獲也是絕了。看看李廣利,誰再說衛霍能贏是因為裝備好,一漢抵五胡?事實證明,想要一漢抵五胡,除卻裝備好,還要看領兵的將領。”

“然這個不太行的李廣利,憑著人命堆積的富裕戰,竟然也一躍成了大漢‘名’將。雖然沒什麼功績,卻生出了大大的野心。當年衛青和霍去病最顯赫時,也是處處以武帝為主。衛太子雖然是衛青的親外甥,但衛青其實很少主動去接觸這個外甥。”

“我們之前說過了,不管是衛青還是霍去病,都是將對他們有知遇之恩的漢武帝擺在第一位,然後是大漢,在漢武帝和國家之後,他們才是太子的舅舅和表兄。我想衛青很少主動去接觸這個外甥,除卻把武帝放在第一位之外,其實也有為太子考慮的意思。”

“君王和儲君與外戚的關係是非常微妙的,首先他們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血脈關係。如果主君的地位不穩,外戚不可避免會被波及。比如呂後死後,漢惠帝的子嗣被打上野種之名,諸呂皆滅。”

聽到諸呂皆滅,呂太後心下一緊,目光向眾臣看去。已知將來的漢文帝是撿漏,並非誅殺呂家之人,那麼誅殺呂家的人極可能就是現在在朝堂上的人了。

“其次,身為儲君的太子與外戚不適合太緊密的關係。因為在主君與外戚的關係之中,主君要占據主導地位。可衛青是朝中大將軍,他是漢武帝的大將軍,不是衛太子的大將軍。甥舅二人如果太親熱就會導致一個尷尬局麵,若以太子為主導,那麼是不是有人會覺得大將軍對皇帝不夠忠心?”

“若衛青占據主導,不免有擺布太子的嫌疑。因此,衛青一心效忠皇帝,與太子不親不疏最適合。親甥舅這種綁定關係,隻要不是像田蚡那樣和旁人勾結,那麼大將軍在一日,衛青就是衛太子的保險杠。”

“這方麵典型的例子,如滿清的太子胤礽與他的叔外公索額圖。因為兩者的關係太過緊密,在康熙覺得太子與索額圖的關係超過了自己父子之間門的密切,就容不下索額圖了,甚至也因此對太子不滿。”

驟然聽到自己的名字,索額圖打了個冷戰。

“事實也確實如此,大將軍在時,無人敢打太子的主意。衛青一死,人人都恨不得從太子身上咬下一塊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