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下令遷徙六國富戶到鹹陽這事他是知道的。
那是在易承重生空檔的十年中發生的事。
史書上記載:始皇三十六年,徙天下豪富於鹹陽十二萬戶。
這天下豪富,基本上全都是六國的王公貴族,富貴大家,被下令統一遷移到鹹陽附近進行集中管理。
可惜易承那時並未重生,所以遷戶的事他沒有親身經曆過,隻能從曆史記錄的隻言片語推測當時的情形。
十二萬戶是個很龐大的數字,這個時代,一戶人家通常按照五人來計算,十二萬戶就是六十萬人。
但始皇帝下令遷徙的多是些六國貴族大戶,加上他們的下人,奴隸等等,總人數應該是要遠遠超過六十萬人。
他們各自分散在六國舊地,這項遷徙工程在當今條件下尚且困難,更何況於兩千多年前的秦朝,如此規模且複雜的官方人口遷移在整個中國曆史上都很少見。
可秦始皇費大力氣將這幾十萬人遷徙的效果也很明顯。
首先,便是便於監視想要複辟的六國遺民,天子腳下,離經叛道的勾當更容易發現,也更容易撲滅。
其次,六國貴族皆在秦地,他們與故土間的聯係就被切斷了,如此一來,即便想反,也有心無力。
最後,六國貴族及其親屬家眷的衣食住行,都將極大的刺激鹹陽的經濟,他們帶來的大量財富,也可以使得鹹陽迅速成為全國最富庶的政治經濟中心。
隨著穿越次數的增加,易承的思維也越來越有全局觀,可這種全局觀,也常常更讓他以一種冷靜甚至冷酷的眼神去審視曆史。
對於曆史上種種政策,他隻分析利弊,和其對全局的影響,卻往往會忽略那些曆史事件下一個個人的感受。
今天在東繡縣郊外與那位老者交談一番,易承才能夠切身感受到那些全局的政策,對普通百姓們的影響。
正如孟文集的開篇那句:‘當一件事成為天下大事時,天下人都無法置身於事外。’
身處於一個時代,所有人便都是這個時代中的一顆棋子,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棋譜和棋路,可終究無法改變每個人都隻是棋子的命運。
那些悲歡離合,那些喜怒哀樂,最終都掩埋在時代的風沙下,終將落幕,無人知曉。
太宰看著遠處還在收割稻子的農人,麵上的表情既有些喜悅,可微皺的眉頭,似乎又像是有什麼心事。
易承支開了縣令曹安以及跟著的十幾名衙役,把太宰叫到自己身邊,二人遠遠的站在田壟上說話。
“耶耶,我看你怎麼一直皺著眉頭,是有什麼心事?”
太宰打量一圈,看四下沒人,才有些苦澀道:“看這稻種長勢,今年又是大豐之年呐...”
“額...”易承有些迷惑,“豐年不好麼?”
太宰望著一望無際的稻田,最終還是長長地歎息一聲道:“漢之豐年愈多...吾大秦想要複國便愈難啊...”
易承聽聞,也隻好抽抽鼻子,望著遠處一片豐收的景象,不再說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