誕生於1962年的《007》係列電影在19年之後,第一次加入米高梅片庫大家庭,之後便再也沒有離開過。
這一幕是不是很眼熟,如今迪士尼為了漫威的完整,強行收購福克斯,跟當初米高梅收購聯美的一幕完全是情景再現。
不過《007》的命運就和邦德一樣,永遠波瀾叢生。
在二十世紀的後半葉,米高梅幾經易手,成為好萊塢幾大電影公司中,鮮有的因為並購不斷衰弱的巨頭。
進入二十一世紀,更是經營慘淡。
千禧年沒過多久,柯克科克萊恩宣布出售米高梅。
儘管米高梅彼時已不再擁有攝影棚、外景地或其他硬件設施,而且隻生產有限數量的影片,但它仍然擁有一項有著巨大價值的資產:一個擁有4100部影片和10600部電視劇集的片庫,而米高梅皇冠上最耀眼的珠寶就是《007》係列電影,這可能是史上最價值連城的係列電影。
想要接手的買家看中的正是這些ip的巨大潛在價值。
不說彆的,單將包括《007》係列在內的片庫影片版權授權給全球的付費電視、有線電視網和電視台,年均收益就可達6億美元。
然而,看似穩賺不賠的的生意卻沒那麼簡單,因為涉及到版權,還需要與其他影片的權利人分享這筆可觀的收入。
為了評估片庫的真正價值,當時的買家之一維亞康姆派出了一支由其公司內部專業人員組成的經驗豐富的團隊,他們針對每一部影片未來10年的可能受益進行估值。
算上合並米高梅和派拉蒙後的其他受益,分析報告顯示,維亞康姆的經理人們對米高梅的估價為35~40億美元。
而迪士尼在此之後也同樣經曆了一個對米高梅片庫估價的過程,他們的估價為30億美元,但同樣選擇了放棄收購該公司。
與其他買家不同,索尼覬覦米高梅的意圖在於將企業的未來押寶在自己的藍光高清dvd格式上,它需要獲得其他大製片廠對於該高清dvd格式的支持,以此來應對當時的格式戰爭。
當時,東至集團和微軟這樣財力雄厚的巨頭使用豐厚的現金,使其他大製片廠排他性地將影片以hd-dvd的格式複製輸出。
如果索尼能夠將米高梅的片庫排他性地以藍光格式複製,再加上其已有的哥倫比亞影業的片庫,無論東至集團和微軟能夠提供多優厚的激勵,都不再可能贏得這場格式戰爭了。
這幾乎是一場決定集團命運的站在,索尼絕對不會放棄,於是索尼聯合了一些華爾街的私募股權基金組成了一個財團,並主導該財團收購了米高梅。
雖然這場杠杆收購耗資48.5億美元,但實際上,索尼為此隻花了3億美元現金,彆忘了片庫裡的電影還能夠產生價值。
對於索尼來說,這場豪賭異常成功,收購米高梅後,索尼片庫規模倍增至大約8000部,其中就包括米高梅影庫中擁有的《007》係列。
通過將米高梅片庫中的1400部影片輸出成排他性的藍光格式,從而一舉贏得了那場格式戰爭。
不過那是當年,現在的米高梅如果沒有《007》,可能連瘦死的駱駝都不如。
在當年那場收購中,除了最大贏家索尼,還有一眾財大氣粗的華爾街的投資者。
隻不過他們沒有索尼那麼好運,這場收購對他們來說近乎是一場災難。
因為這場收購導致財團的合夥人賠掉了十幾億美元,誰能預料到dvd銷售出現了曆史性的轉折,僅就美國市場而言,米高梅在dvd銷售上的收入就縮減了近80%。
銷售上的巨大滑坡,高漲的收益分賬,不斷增加的發行成本,以及其他發行上的問題都造成了米高梅的不堪重負,最後陷入到巨大的赤字深淵,再也無力償還銀行37億美元的債務利息。
最終,米高梅選擇了申請破產保護。
一般而言,當一家公司無力償還債務時,銀行債權人可以強製企業進入破產程序來尋求補償,但米高梅如果進入破產程序會麵對一個很棘手的問題——《007》係列電影未來的續集版權有專門的條款規定,一旦米高梅破產,其續集版權將自動轉至另一方——danjaq,就是比米高梅更早擁有《007》版權的那家公司。
換句話說,一旦失去《007》的版權價值,一直以《007》為傲的米高梅即便擁有海量片庫,也會變得一文不值,額~也不能這麼說,隻能說價值會嚴重縮水。
失去《007》對於那些急迫想要米高梅償還債務的銀行們而言,將會麵臨另一場災難——或許根本沒有買家再願接手米高梅,沒有了格式戰爭的必要,也沒有了未來能夠繼續生產必然大賣的《007》版權,米高梅剩餘片庫的價值和其他資產與巨大的債務相比可以稱得上是一文不值。
無奈之下,為了保護米高梅的剩餘價值,銀行給了米高梅三個月的“延期”。
最後的解決方案是,米高梅與望遠鏡電影公司合並,紐約破產法庭免除了米高梅近40億美元的債務後,jp摩根跟進為其背書,幫助米高梅獲得了來自銀行的5億美元授信,憑借這5億美元的融資,米高梅不用破產,並且完成了重組。
九天神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