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要打仗,糧食自然是重中之重了,可是當時,國家才剛剛建立,北方當時又是戰亂不休,根本沒有餘糧支持軍隊,唯一的辦法,就是從南方調糧。
但從南方調糧的話,花費又非常的大,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很容易出現貪汙之類的事情。
老朱多聰明,稍一琢磨,就決定把賣鹽和運糧這兩件事結合起來辦!
在老朱的推動下,鹽商想要買鹽引,以後就不能再用錢了,而是要用糧食,準確來說,是讓鹽商往前線運糧,往前線運了多少糧食,憑這個去換鹽引。
這個辦法,在明朝初年,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其實,這個法子也不是老朱首創的,在宋朝的時候就曾經出現過,不過,因為大宋那些個貪官的原因,這套製度存在太多漏洞,一套運轉下來以後,國家反倒是賠錢的,所以後來就被取締了。
但是老朱這時候就不一樣了,誰都知道,洪武年間,是華夏五千年曆史上對貪汙管的最嚴的時候,連剝皮萱草這種法子都用上了。
所以,這個製度在當時還是非常有用處的,既能保證國家的收入,又能將大量的糧食,以最少的成本運到前線去。
但老朱大概沒想到,這套製度,則加速了鹽引期貨的成型。
要知道當時交通可是極為不發達的,商人們從南方運糧到北方,再從北方回來,拿著運糧的證明,去南京換鹽引,再拿著鹽引去鹽場拿鹽,再去進行銷售。
這期間,少說也要至少一年以上的時間,長的話兩三年都是有可能的。
如此長的時間,鹽價的波動可就太大了。
為了提高這套流程的運轉,當時的人們便想出了一套更實用的法子——合作分工!
在這套係統裡,有專門的運糧商人、鹽引商人和賣鹽商人,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產業鏈,運糧商人專門運糧,鹽引商人倒賣鹽引,賣鹽商人專門負責賣鹽。
鹽引這東西,經過幾百年的發展後,本來就具有很強的期貨屬性,到了明朝幾乎可以自由買賣,這和我們今天的期貨,還有什麼區彆?
其實,如果按照這個勢頭發展下去,鹽引期貨的出現,說不定會引導資本主義萌芽的崛起,繼而衍生到其他領域,讓大明首先發展出完整的期貨交易製度,甚至在全世界範圍內,最先進入資本主義社會。
但可惜的是,事情並沒有按照這個劇本朝下麵發展。
這種鹽引期貨交易製度,在明朝弘治年間到達了鼎峰!
可隨著北方敵人的漸漸衰弱,北麵的戰事也越來越少,國家不再需要大規模向北方運糧,而且,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大量白銀湧入中國,白銀從明朝中期開始逐漸貨幣化,當年以糧換鹽引,重新變回了以白銀換鹽引。
這個製度,讓整個鹽引期貨交易體係,變得更加完善,在江南,甚至已經出現了一些專門拍賣鹽引的地方,類似於後來的期貨市場。
這時的鹽引,已經不單單是用來取鹽的東西,而是成為官方投放於市場,因鹽價變化而產生價格波動的期貨債券。
然而,這種早期的期貨交易萌芽,最後卻被該死的封建皇權扼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