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千零八十三章 權遊的現實版(求訂閱)(2 / 2)

就這樣羅馬帝國很快吞並了大不列顛島南部地區,也就是今天的英格蘭和威爾士,當時還沒有威爾士這個說法。

經過大規模戰爭洗禮之後的蓋爾人,要麼死於戰爭,要麼生存於偏僻山區接受羅馬人的統治,還有的往西邊渡海逃亡,聚居於愛爾蘭島的北部,南北愛爾蘭至此有了不同。

至於羅馬人為什麼沒有繼續西進或北上?答案是有力的時候無心、有心的時候無力。

本來不列顛群島對於羅馬帝國來說,在當時就沒什麼戰略意義,在歐洲地緣上連“邊陲”都不算,隻能說是個“海外孤島”。

隻不過是凱撒在征服高盧雄雞的進程中,“順手”拿下的大不列顛南部,就是個雞肋。

而後,剛剛設為不列顛尼亞行省時任命的幾個總督是想繼續擴張的,甚至還向蘇格蘭地區派出了整個羅馬第九軍團,結果全軍覆沒。

在羅馬人看來,當時的北邊的皮克特人和西邊的布立吞人就是“野蠻人”,而兩地當時也確實是叢林密布的蠻荒之地,可謂窮鄉僻壤出刁民。

以羅馬帝國的實力如果再派軍隊前往是能夠拿下的,但對於一個龐大的環地中海帝國來說,要打理的地方還很多、要鎮壓的叛亂四處都是,根本沒有心思來繼續啃這塊“硬骨頭”。

之後的幾任總督則因此地沒有得到帝國總部的大力支持而一心隻想保住現有領地,不斷承受著北方皮克特人的南下侵擾及愛爾蘭島上布立吞人的海盜搶劫。

曆任不列顛尼亞行省的總督都因有心無力還處於“自保”的狀態中,不斷的修築一些防禦工事,比如安多寧長城。

但是就算這樣依然能看出北方的皮克特人不依不饒的精神,他們既不是為了替南部蓋爾人報仇,也不是為了吞噬羅馬人占領的區域,而是一些分散的部落,單純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以及劫掠一些物資而南下屠村。

就這樣大不列顛南北的分化在戰中的愈發嚴重了,當安多寧長城也守不住而被棄用的時候,羅馬帝國史上集權最巔峰的哈德良皇帝上台了,他的執政理念核心就是守住養父圖拉真打下的天下,而不是繼續擴張。

他在位期間不列顛尼亞省修築的哈德良長城,成為了英格蘭和蘇格蘭兩地的地理分割線,也是《權遊》中長城的靈感來源。

在大不列顛島上統治三百多年後,歐洲大陸北部的日耳曼人各部族南下摧垮了羅馬帝國。

日耳曼人的分支很多,在摧枯拉朽的過程中分彆衝向了歐洲各個地區,其中兩個分支——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遊走的路線就是跨海登島,他們很快占領了英格蘭地區。

此時羅馬帝國剛剛覆滅,島上還處於沒有任何穩固政權的良機下,之前從西邊愛爾蘭島一直跨海侵擾不列顛沿岸的布立吞海盜,開始大批登陸並在不列顛西南部建立起幾個小王國,而且日耳曼人對其久攻不下。

這一地區就形成了與英格蘭曆史文化背景不同的——威爾士。

日耳曼人雖沒能打下威爾士地區,但在英格蘭地區建立起了一個個小王國,通過長期的互相征伐、兼並,最終形成了七個王國,是不是很熟悉?就是權遊的背景架構來源。

好景不長,在權遊中是異鬼來了,而在現實中則是維京人來了。

他們的到來不像之前的羅馬人和日耳曼人,你臣服了就可以在其統治下生存,雖然生存的很慘。

維京人則很早就踐行了“三光政策”,而且他們也是有分支的,其中挪威人占領了蘇格蘭、丹麥人占領了英格蘭,於是兩地各自展開了驅逐維京海盜的鬥爭。

蘇格蘭這邊由皮克特人其中一個國王肯尼斯領導,成功驅逐了挪威人,且降服了之前四分五裂的皮克特人小王國,形成了統一的蘇格蘭王國,所以至今蘇格蘭人還是皮克特人。

肯尼斯加冕的時候坐在一塊栓有鐵鏈的石頭上,這塊石頭被稱為“命運之石”,這塊石頭後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英格蘭這邊的七國在那個粉色的國家威塞克斯的國王阿爾弗雷德的領導下聯合了起來,他的後代領導英格蘭最終驅逐了維京政權,因此阿爾弗雷德也被認為是英格蘭第一位真正意義上的國王。

但是沒多久就被趁機登陸的法國諾曼公爵威廉一世擊敗,從此英王室從威廉一世開始延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