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吏政治(2 / 2)

吃著吃著,他們就哭了。哭著哭著,他們就開始喊。

“娘——”

“哥嘞——哥——你沒挺到今天啊——”

“小囡快吃……”

從來沒缺過精糧細膾的貴族被這樣的民生疾苦所震撼。劉徹看著被逼起義的頭領眼中哀傷而不屈的光,一瞬間似乎明白了天幕為何那麼重視百姓,沉痛道:“沒能讓黎民開顏,是朕的過錯啊!”

【事實上,漢朝有著“循吏”和“酷吏”兩個集團。循吏是“奉法循理之吏”,“不伐功矜能,百姓無稱,亦無過行”;而酷吏則“倍本多巧,奸軌弄法,善人不能化,唯一切嚴削為能齊之”。

也就是說,“循吏”指的是遵守法律,安民理政,沒有舉世矚目的功勞,但是也沒有過錯的良臣;“酷吏”指的是善於彈壓刁鑽頑劣的地方豪強,作風強硬,手段殘酷的乾吏。

所謂“文武之道,一張一弛,陰陽之道,一向一悖”。國家的治理不能光用循吏,否則可能會造成過於寬仁、貪腐橫行。但是更不能隻用酷吏,否則便是上行下效、民不聊生。

酷吏是非常時期的應急手段,是針對國家重大問題的一劑猛藥。劉徹在針對豪強時大用酷吏,本來是無可厚非,但是十數年、數十年都是酷吏當政,便像是把一根弦隻擰緊、不放鬆,當然會出問題。】

“一張一弛……”劉徹悠然神往道:“但是現在的情形不允許啊,或許再過十年,可以逐漸與民休息,現在的國庫還是太緊張了。不過……”

“張湯,朕給你五年時間,你能否修訂一套寬嚴相濟的法令來?”

張湯:“臣不敢妄言。看到天幕後,臣捫心自問,是否能想到那些律令帶來的弊端?有些可以,有些則不可以。所以——臣希望聖上能允許我在某個地方先試行律令,從中發現問題,再在大漢推行。”

劉徹:“那你希望去哪裡?”

張湯:“臣不敢妄斷,還望聖上裁決。”

劉徹想了想,道:“那你就去齊國吧。朕還是給你五年時間,你有大才,一定可以辦成的。”

天幕繼續播放。

【在酷吏政治中,不得不著重提一下張湯。

張湯年少時就顯現出在律令斷案上的才華,因為治陳皇後阿嬌巫蠱案而初露鋒芒。被劉徹注意到後,他逐漸成為劉徹手中的一把刀,更定律令以治豪強。

他和趙禹更定的律令,本身就是極其迎合漢武帝的律令,在具體執行時,更是唯聖意馬首是瞻。

在他治案時,隻要是牽涉到豪強的,必定深文周納,務求嚴厲;但是牽涉到窮人貧戶的,他雖然按律令裁定,但常常又讓皇帝重新裁定審查,因而多有寬縱。

他推行的“春秋決獄”,也就是司法官在遇到律無正文或雖有條文但不符合儒家道德的案子時,根據《春秋》經義斷案,影響了多年的司法實踐,成為封建王朝司法的一項重要原則。

雖然張湯喜歡在審理案件的過程中排擠其他的大臣,但他本人並沒有魚肉百姓的意願。可是,他所主導的嚴法和參與的鹽鐵官營都使官吏們在周轉過程中得到的錢財減少,從而更壓榨百姓,然後又被嚴厲地依法治罪。因此,公卿以下的官員,直至平民百姓,都對張湯意見紛紛。

張湯最終卷入權力漩渦,自殺而死。在他自殺時,家中隻有俸祿和賞賜,加起來不到五百金。他的屍體用牛車裝載下葬,隻有棺木而沒有外槨,可見其清廉。

在後世,這位既是酷吏又是廉臣的法學之祖常常引起人們的辯論,掀起一片片是是非非的腥風血雨。

也許,這就是張湯複雜的人格魅力吧。】

張湯聽著天幕的誇讚,有些不好意思地環顧了一下周圍。他視為兄長的趙禹和沒多少交集的衛青都含笑地凝視著他。

就連劉徹也看著他,笑道:“好一個能臣,真是朕的申椒與菌桂啊!”

張湯對劉徹施了一禮,道:“臣本來是執行自己的職責,沒有想到會在史冊上留下姓名。是聖上的重用讓臣得此大名,臣更應該誓死為聖上效力。”

法學之祖……多麼高的評價。張湯飄飄然地想。

***

眼看酷吏政治就要落幕,天幕已經響起間奏。劉徹轉過身環視群臣,沉聲發問。

“朕還有一言要問諸位。”

“暴秦以法家治國,自商鞅以降,皆弱民、貧民、疲民、辱民、愚民。而天幕所言,皆為強民、富民、育民、尊民、教民。此為何哉?請諸君教我。”

眾臣垂首,默然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