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侄倆為扶陽王一脈嗣子的爭執雖然一直沒放到明麵上,但暗地裡的較勁就沒停過。
攝政王屬意的嗣子人選當然是越平庸老實越好,血親那邊也千萬彆有什麼厲害人物,反正就是掛個名,不惹事也擔當不了什麼事情的那種。
但淳嘉沒有兄弟扶持,卻是想用這機會搞個宗室裡的同盟的。
隻是天子年輕,雖然經年以來頗占上風,但在周王漢王這種老字號強勢藩王眼裡,還不足夠讓他們下定決心投注——由於國朝親王郡王就藩之後,無詔基本上就沒有歸回帝京的可能,他們這種太宗時候封的王,沒意外的話世世代代都在封地過日子,中央的爭鬥,再怎麼鮮血淋漓,跟他們關係也不大。
除非就是孝宗那種情況:嫡支絕嗣,需要從他們的子孫裡頭挑選過繼。
然而這種挑選也往往輪不到他們做主。
故此扶陽王一脈的爵位雖然很吸引這些子嗣昌盛的藩王的注意力,若要他們因此卷入皇帝跟紀氏之間的爭鬥他們卻有些遲疑了。
主要是他們什麼都不做的話,紀氏也好,淳嘉也罷,都不會對這些藩王怎麼樣。
一旦站隊,成功了也還罷了,若是失敗,後果可想而知。
貶位去爵那都是小事,一個不好,不定這一支都要玩完。
這代價不免叫他們有所遲疑。
淳嘉此刻趁勢提起來定下嗣子人選,不無委婉勸攝政王服軟的用意:如果天子挑了,攝政王不反對,這個人選是肯定能通過的。
然後其背後的藩王就算本來不怎麼想趟渾水,也不可能沒有表示了。
這其實就是一種裹挾。
“……陛下想讓誰繼嗣扶陽王一脈?”攝政王沉默片刻,緩聲問。
淳嘉乾咳一聲:“朕以為周王之子公襄若宧,性情敦厚,一表人才,純孝謙遜,可為扶陽王一脈嗣子。”
公襄若宧與攝政王同輩,是周王的小兒子,嫡出,不過是繼室嫡出,今年不過十七,尚未婚配。
這一代的周王元妃生下七個子女後病逝,因為已有世子,對於嫡子的需求不那麼強烈了。周王再娶時就比較放飛自我——他的繼妃林氏出身不算高,但美貌非常,而且能歌善舞,善解人意,將周王哄的特彆開心,幾近寵奪專房。
隻是這林氏子嗣不豐,膝下統共出過二子一女,其中一子一女還夭折了,公襄若宧是她碩果僅存的孩子,林氏當然是愛若珍寶。
但周王世子乃正子嫡孫,一早封了世子,地位穩固,又有諸多同母所出的弟妹為羽翼,更有年長的庶子輔佐左右……林氏唯一能做的,就是不得罪周王世子,嗯,確切來說,她還得討好這個繼子,好讓世子多照顧些自己的親生兒子。
這種情況下,如果淳嘉立公襄若宧為扶陽王一脈的嗣子,可想而知,林氏為了親生骨肉的前途,也會想方設法將周王拉上淳嘉的船!
攝政王快速思索了下周王在宗室裡的地位,這位是太宗幼子之後,論輩分是攝政王的堂伯父,數代下來將周地經營的滴水不漏,算是國朝最有實權的藩王之一。
對於攝政王來說,最關鍵的就是他的輩分。
畢竟,攝政王跟淳嘉的爭鬥裡,他本身的輩分就是一個優勢,關鍵時刻很方便倚老
賣老。但若周王站在淳嘉那邊,回頭攝政王端著王叔的身份對天子指手畫腳之際,周王也出來對攝政王說長道短呢?
雖然周王年紀不小了,可看公襄若宧的年紀,也能猜到這位必然是老當益壯的。
他要是在淳嘉跟攝政王撕破臉的時候還在世,這真的就太麻煩了。
而且就算到時候周王沒了,這不還有林氏在?
林氏的出身再讓人詬病,她也是周王正兒八經娶的續弦,是攝政王見了也要稱一聲“王伯母”的長輩。
周王年紀大了,她可是還年輕的。
如果隻是個王伯母也還罷了,關鍵到時候她站淳嘉,淳嘉也護著她,就跟如今的袁太後差不多,那麼宗室裡就沒人能夠輕忽她,不能不看著這位“王伯母”各種發話了。
“公襄若宧沒有同母兄弟,其生母娘家子嗣也不算昌盛。”攝政王就說了,“他如今尚未婚娶,怕是成親之後子嗣緣分也不一定好。這人選未免不大合適。本來扶陽王一脈就是子嗣單薄,如今才沒了嗣子。哪能再找個這樣的?萬一過兩年扶陽王一脈又沒人了怎麼辦?”
“國朝藩王繼嗣的規矩,無嗣國除。”
“但扶陽王一脈畢竟是陛下的出身所在,破例為其過繼嗣子、保留封國也還罷了。”
“可一而再再而三,怕是其他宗室都要有意見。”
“以孤來看,不如選建昌伯的侄孫罷,那公襄霂也是才貌雙全的純孝之人,而且兄弟子侄眾多,必然能夠興旺扶陽王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