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chapter134(1 / 2)

午夜布拉格 琅儼 5902 字 4個月前

1938年5月,

德國柏林。

“在與我們國家邊境相鄰的兩個國家中,生活著一千多萬的日耳曼人。德意誌有責任對這些日耳曼同胞加以保護,也必須為他們爭取到一般意義的自由——不但要有人身自由,還要享有政治和思想上的自由。”

1938年是一個多事之秋。無論是對於歐羅巴大陸而言,還是對於美洲大陸而言都是如此。又或者說,緊張的局勢已經持續數年,但直至1938年,一切的矛盾都攀升到了一個零界點。

對於這一年的歐洲各國領導人,尤其是英國與法國的領導人而言,麵對重重矛盾以及就在他們眼前的緊張局勢,他們似乎隻有兩個選擇了——讓矛盾即刻爆發,以戰爭的形式;或是給重重矛盾蓋上厚厚的一層土,讓一切都推遲一會兒,哪怕隻是一會兒。

至於和他們遠遠隔著整整一條大西洋的美國?

美國人似乎從來就對於阻止一場戰爭的爆發毫無興趣。

在首都柏林的街頭上,電台廣播裡播放著他們的帝國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在國會中發表的演講錄音。儘管距離他們的元首發表這次演講已經過去快三個月了,可民眾們依舊對此感到津津樂道。

事實上,早在他們的元首發表這次演講的半個多月後,他們就和“與我們國家邊境相鄰的兩個國家”中的一個——奧地利合並了。

是的,合並。那當然是合並,而不是“吞並”。

每一個生活在德國的日耳曼人都是這麼認為的。

這是因為,元首的這項行動絲毫沒有花費一兵一卒,也沒有引發戰爭或者是激烈的矛盾和爭端。

3月的時候,奧地利的總理宣布“就奧地利是否並入德國”進行全民公投。這位奧地利的總理聲稱“他因不願看到同是德意誌人的血流成河,所以決定放棄抵抗”,可擺在人們眼前的事實是——在那場全民公投中,超過99%的奧地利人都投了讚成票,並且對於納粹政權接管自己的國家表示歡迎。

有許多記者都在3月12日的下午跟隨德國國防軍一起進到奧地利,記錄這曆史性的一天。而希特勒身邊的空軍副官所說的一句話則更是被許多報刊爭相刊登:

【無以比擬的歡呼聲,到處都響起了鐘聲。從布勞瑙到林茨,一共120公裡,那就像是一場凱旋之行。】

單這並非納粹宣傳部與那位空軍副官的誇大其詞。事實上,它就是3月12日那一天的真實記錄。奧地利也就在那一天被正式成為了德意誌帝國的東方省。

所以,時隔兩個月,慕尼黑的廣播電台又為何會再次播放起他們的元首在2月20日所作出的國會演講?

這當然是因為,最近有太多太多傳言都指向了“與我們國家邊境相鄰的兩個國家”中的另外一個——捷克斯洛伐克。

繼承了前奧匈帝國四分之一的人口,五分之一的領土以及三分之二工業基地的捷克斯洛伐克與奧地利一樣,同樣也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並且,相比起奧地利來,捷克斯洛伐克的成分或許還要更為複雜。在1918年的建國之初,捷克斯洛伐克大約有700萬捷克人,200萬斯洛伐克人、300多萬日耳曼人、75萬匈牙利人、50萬魯塞尼亞人以及8萬波蘭人。

光是從這些人口組成的數字來看,就已經很能夠明白阿道夫希特勒為什麼會在他的國會講話中說出那麼咄咄逼人的話語了。

事實上,在捷克斯洛伐克生活著的日耳曼人比起斯洛伐克人來還要多出了那麼多,可這個國家卻不叫做捷克日耳曼。

在與英、法兩國領導人的會晤中,希特勒表示生活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日耳曼人是飽受壓迫的,無法達成自己政治訴求的。並且這部分聚居在蘇台德地區的日耳曼人其實有權要求實現他們的“民族自決”。

哦,“民族自決”,這可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詞。它大約是在一次世界大戰快要結束的時候被美國發明出來的。

從字麵上來理解,這大概是生活、聚集在某一地區的同民族的人有權決定自己歸屬的政府體製和執政政黨組織,甚至是獨立成一個新的國家。

可事實上,“民族自決”隻發生在一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身上。

當然,那還有在一次大戰還沒結束的時候就已經被本國國內爆發的革命推翻了政權,並最終被布爾什維克軍取代了的友軍——俄羅斯帝國。

美國總統威爾遜倡議了民族自決。於是在奧匈帝國、俄羅斯帝國、德意誌第二帝國的屍體上,像捷克斯洛伐克、奧地利、波蘭、立陶宛、芬蘭、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這樣的,大大小小的國家站起來了。

現在,德意誌第三帝國的元首阿道夫·希特勒向美英法再一次地提起了“民族自決”這個詞。讓“民族自決”這塊大石頭第一次砸到了美、英、法三國的腳。

因為根據盟國所提出以及所倡議的,德意誌理應有權向捷克斯洛伐克提出他們的領土要求——把日耳曼人聚居的蘇台德地區劃給德國。

可是英國人和法國人會願意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