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創辦實驗室(1)(1 / 2)

人才這東西,除了能力之外,還需要考察人品。

實驗室可不比K學組,K學組頂多是她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可實驗室不一樣,萬一泄露了什麼技術出去,那才讓人頭疼呢!

在80年代的中國,雖然很缺少人才,但是在武漢就不是那麼的缺乏了。

同樣的大學生,找遍了整個省鎮都不一定能找出一個,像十一中以前,那考上大學的人,一年能能出來一個,就已經很牛逼了。

用篩子把人過一遍,也就是一些廠子裡,有一些五六十年代分配過來的大專生,那可都是高級技術人員,比如十一中的化學老師,便是孟校長從工廠裡高薪聘請回來的高級技術人員,這也是孟校長在職業生涯之中,最值得誇誇其談的一例了,換做其他學校,還不一定能把人請回來呢!

基本上,這些屈指可數的老牌大學生,都集中在少數幾個國營大廠裡,至於傅黎見過的平江市,雖然集中了河東全省的精華,但是,作為一個僅有一所重點大學,還不斷外流畢業生的省份,平江市是無法和武漢這樣的大城市相提並論的。

因此,在人才堆積的大城市裡,人才是不缺的,卻的隻有識千裡馬的伯樂罷了。

傅黎此時此刻,心裡已經有了一番計劃,在她看來,顧惜朝建立的實驗室絕對是國內頂尖的,這也代表著這個實驗室的門檻不低,她倒不是看重學曆,而是這個年代的學曆,含金量可以說是無人可以匹敵。

考研,這個詞在中國並沒有過長的發展。從1980開始,到步入90年代後期,短短的幾十年裡,中國的研究生入學考試已經走上了一條"今非昔比"的道路,“考研”所代表的寓意也早已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80年代和國家一起覺醒】——研究生。

走過文革漫長的十年,見證一代知識青年從躊躇滿誌到深刻覺醒的過程。他們,在20世紀70年代末高考製度恢複之時,開始另一種全新的人生,上大學、考研究生。研究生生活對於這一代人來說,既是充實的三年時光,也是一個思想解放的過程。

當各個領域都經曆著前所未有的激蕩與變革,每個人都麵臨著從思想到人生的劇烈轉變,那是一段與國家命運緊緊相連的歲月,十年浩劫,他們身陷其中;城市農村,他們輪番體驗;理想神話,他們自己創造。他們和國家一起覺醒,承啟著一個時代的波瀾壯闊。或為學術、或為國家,目標始終崇高,內心始終如一。

【90年代為改變命運而讀書】

從80年代到90年代的過渡中,在90年代之前,中國處於典型的生活必需品階段。但在90年代之後,中國開始進入耐用消費品生產和消費的時代,在物質積累和多元價值觀的推動下,中國社會的各個層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教育當然也不例外。

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影響下,高等教育進入"大眾化"階段,中國已經擺出了咄咄逼人的"文憑社會"的架勢,學位成為就業和職務考核的主要標準。

他們經曆了“天之驕子”和“千軍萬馬過獨木橋”的冰火兩重天,很多人的選擇的是為了"改變命運而考研",事實上這也是一條行得通的道路。在90年代,考研狂潮和學位崇拜的背後是職業與前途。

從以上兩個年代史比照來看,教育界和科研界可以說是齊頭並進,越戰越猛的架勢,所以從曆史展望來看,顧惜朝建立實驗室的時機非常的巧妙,傅黎幾乎可以預見這個實驗室的未來了。

在注定名留千史的時刻裡,傅黎的心情自然是躍躍欲試的。

那麼從實驗室建立到組員的選拔,每一環節都不能疏忽,一定要認真對待才是。

隻有經曆80這個特殊年代的人,才會了解那為國家奉獻一切的精神,是多麼的熱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