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虎所說的蕭承平其實也知道。
但這是時代局限,不是有什麼好的政策就能解決的客觀事實。
對此他們也無能為力。
不過兩人心中並未覺得沮喪,因為他們知道,時代的進步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田地產量不足的局限,也絕非一朝一夕能改變。
但隻要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下去,遲早有一天能夠徹底解決這件事。
讓天下老百姓都能吃飽肚子。
為此,朝中已有專門的人才正在做這件事。
並且專門為此成立了一個部門,名為農學司,隸屬於工部之下。
領頭之人正是趙虎的師弟,當初知行學院許知行最早收的幾位弟子之一。
如今身為工部正五品郎中的張恒。
張恒當年十四歲時隨趙虎一起來京都參加春闈,與另一位同門一起高中同進士。
天子念他們年少,便讓他們在上林學宮再潛心治學。
沒過兩年,兩人便都得到了重用。
張恒也是有儒道修為在身的人,雖然至今都還隻是八品儒道境界,但畢竟有浩然真氣滋養。
耳聰目明,不管學什麼也比尋常人快。
但張恒也知道自己的情況,他並沒有什麼儒道修行的天賦,就算傾儘所有也隻不過是蹉跎一生。
倒不如做一些實際的事情。
比如科學研究。
當初許知行的課堂上便教過很多儒學之外的知識,比如物理、生物、數學等。
趙虎來到京都後,張恒兩人也經常會來拜訪。
經過趙虎的點撥,張恒便有了鑽研農學的想法。
從那以後他每天幾乎吃住都在田地裡,研究農事,改良糧種,研究種植技術,以及如何利用現有資源增強田地的地力。
這些年來,他其實已經取得了不小的成績。
京都外,有五十畝實驗田,產量年年上升。
五年過去,如今一畝稻田的產量已經從過去的兩石左右提升到了如今將近四石的程度。
若遇到豐年,甚至將近有五石的產量。
隻不過這五十畝田還在試驗階段,想要推廣到九州各地,還需要張恒走訪天下,根據各地的地方氣候進行調整。
張恒如今最大的夢想,就是天下處處皆為糧倉,就算大荒之年,也不見一具餓殍。
如果他能做成這件事,功勞之大,難以想象。
趙虎甚至曾預言,張恒如果能做成這件事,就算他不修儒道,也足以成為聖人。
畢竟聖人都說,衣食足而知榮辱,倉廩實而知禮節。
飯都吃不飽,誰還會來聽你講道理?
所以對於張恒的理想和追求,趙虎前所未有的支持。
也是因為有了張恒的研究,趙虎才通過蕭承平向天子提出了遏製土地兼並的策略。
所以他和蕭承平就算知道這些策略解決不了根本問題,但卻依然充滿信心。
因為他們相信張恒。
就算張恒沒有成功,張恒的傳人,接替張恒繼續研究的人,遲早也會成功。
一代傳一代,代代相傳,隻要這個理想和目標還在,那就永遠都有希望。
趙虎說完那些話後,兩人似乎是心有靈犀的想起了張恒,臉上不由自主的會心一笑。
頓時心情大好。
隨後同時舉杯,朗聲道:
“乾,敬張恒以及農學司所有不舍晝夜潛心研究的各位官員。”
“乾...”
(致敬讓國人能吃飽肚子的所有科研人員!!!沒有他們,我還寫個屁的書?下地刨食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