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朝堂震動(2 / 2)

百官傳閱了一遍,朝堂儘皆噓聲,每個人心底皆是掀起了驚濤駭浪。

不隻是這十條每一條都簡明扼要,就是從一條當中取出一部分來,單一個開海,都是影響了不知多少家的生意。東南沿海的世族靠什麼發家呀,不就是靠海上走私嗎?

朝堂百官麵麵相覷,隻等著上方隆祐帝的話。

隆祐帝喜歡這種智珠在握的感覺,輕咳了聲,開口道:“政法冗雜,民生凋敝,改是一定要改的。但變法不是一日之功,就算是個人醫病,也得望聞問切了之後,才對症下藥,養護之日更是積久,何況病的是一國?”

隆祐帝開口一席話,讓百官都舒出了一口氣。

好歹隆祐帝沒一拍額頭,便下決心大刀闊斧的整頓起來,如同王安石變法一般,政令出城就向全國鋪開。短短幾年推出十多項新法,當世消息本就流通極慢,青苗法還沒參悟明白,均輸法又執行過來了,地方官員疲於應對,新法根本得不到落地。

畢竟全天下的地方官,不是每個都是王安石,都對新法熟稔於心。

這也是變法的一大症結所在。

但隆祐帝不是宋神宗,他正在春秋鼎盛之時,外部也沒有遼和西夏的壓力,並不急於求成。

所以隆祐帝才更看重嶽淩所說,選拔人才的方式。

幾屆科舉下來,他總能培養出一群真正能助他變法的門生。

現在這些蟲豸,該用,暫時還得用一用。

“當然,這隻是高士所言,他未居廟堂,對於朝中的情形不儘知,接下來如何執行,還需諸位在其中豐富幾筆。”

適時,右丞相柴樸站出來道:“不知陛下口中的這名高士姓甚名誰?非是臣多事,這一篇真知灼見,若無官場數十載之功,很難彙聚而成。便是臣,也做不到如此嚴謹細致,可直接落地執行的程度。”

“有此等才學之人,定是當今名士,想必在朝堂內外都鼎鼎有名。不知陛下可夠吐露一二?”

下方不少人眸中閃出了求學的渴望,附和著柴樸的話。

畢竟見賢思齊,文人對於名士,有種骨子裡的崇拜。

“是衍聖公,還是……”

隆祐帝心底暗暗想著,“有名,他或許真的挺有名的,但是這麼有學問,朕的確也沒想到,數十載之功嗎?他才做了數十日的差……”

收斂心神,隆祐帝回道:“不必猜想,隱士高人並不想入世,隻是給朕留下這一篇劄子便南下去了。”

“常見百姓苦,當知國事之艱。”

柴樸惋惜一歎,再行禮道:“臣等慚愧。”

隆祐帝收回了目光,環視下方群臣各個都是心事重重的模樣,隨後便道:“今日既有此底稿,諸位不如回家參詳,待有頭緒後,再議此事。變法之事馬虎不得,不似作戰,當畢其功於一役。”

“變法圖強,環環相扣,處處謹慎才能做成大事,望諸君以國事為重。”

“退朝。”

……

滄州府府衙,

走在衙門的廊道之中,嶽淩噴嚏打個不停。

賈芸在旁邊疑惑問道:“老爺莫非是著涼了?”

嶽淩也皺著眉,十分納悶,“這都快六月天了,哪裡會著涼?我倒覺得是有人在背後罵我。”

賈芸笑著道:“此言不虛,多半逃出滄州城的商賈,此時都在背後罵老爺。”

嶽淩也是笑,“可能是吧,我的確將他們迫害的不輕。不過,對於滄州府的百姓,我自然是問心無愧了。”

往周遭八縣各分了兩千石,總計一萬六千石,而嶽淩隻給自己留了四千石。若不是早早設下這局中局,將富商手中的糧食取了來,城中如今的境地也不會好到哪裡去。

“南皮縣如今是什麼情況了?”

賈芸應道:“水渠已經通水,荒田也開始下棉種了。南皮縣令陳佑民,用剩下的銀子修了幾處水車,今年的稻田產量,應當也有保證。”

嶽淩微微頷首,“不錯,諸事皆順。”

嶽淩負手往前走著,又道:“那這案子,也該有個了斷了。”

賈芸神色變得嚴肅了些,繼續恭謹的跟在嶽淩身後。

府衙大牢,如今正關押著滄州的知府和通判。

這景象看起來有些諷刺,但往往事實都是很諷刺。

二人在牢中被晾了許久,城中本就缺糧,前段時間是連嶽淩每日都吃一頓白粥,更不用說這兩個罪臣了,自是有上頓沒下頓。

如今他們已經被折磨的皮包骨頭,早沒了之前的光鮮。

“侯爺,我罪不至此吧……”

(本章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