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城巧遇(1 / 2)

富一代[穿書] 山楂丸子 6609 字 4個月前

販賣稻穀是件影響家庭年收入的大事,姚祺年不認為他能肆意做決定,必須要得到家裡人的認可和支持才行。

家庭和睦,一致對外,是發家的必備條件之一。

在初步定下販賣稻穀之後,姚祺年又給他們算了筆細賬,得出的結果是,轉手兩千斤稻穀會讓他們多出一百多塊錢的收入。

年關將至,基本沒了農活,在家閒著也是閒著,倒不如把時間利用起來掙錢,畢竟一百多塊錢對於他們來說,無疑是筆可觀的收入。

全家人都乾勁十足,就連姚祺田擅自把私房錢拿出來添做本錢,貢付姐也沒發牢騷。

這期間,姚四海和姚祺田父子兩趕牛車挨家挨戶打聽有沒有多餘的稻穀要賣,如果有,他們就按一毛錢一斤的價回收。

姚祺年也沒閒著,他又跑了趟江北市,把趙同五帶到大圩村,一來讓趙同五確定他不是騙子,二來也讓他看看回收稻穀的成色,取得起碼的信任。

趕著中午,王乃雲殺了一隻大公雞,大鐵鍋燉上,上蒸屜蒸大米飯,又炒了幾個小菜,誠意十足。

趙同五吃得噴香。

涇河縣的稻穀穀粒飽滿,晶瑩剔透,蒸出來的米飯軟硬適中,口感香糯。

趙同五嘴上不說,心裡卻覺得自己撿了大便宜。

“大兄弟,過完年能不能再給我轉兩千斤?”生怕姚祺年之後不跟他做買賣,趙同五迫不及待追要貨。

姚祺田喜上眉梢,立馬就要同意,可話還沒說出口,就被姚祺年劫了話岔子:“過完年先看能不能收夠兩千斤,要是能,就給你送過去。”

趙同五沒猶豫:“成,能收多少就給我送多少!”

當著趙同五的麵,姚祺田沒好說,等他離開後,姚祺田才皺眉道:“年娃子,他要多少咱們給多少唄,萬一惱了他做不成買賣怎麼辦?”

姚祺年無奈笑:“大哥,話不能說太滿。過完年新稻沒下來,舊稻又被咱們收的差不多,上哪去給他再湊兩千斤?”

聽他這麼一說,姚祺田黝黑的臉上泛紅,嘿嘿一笑:“說的也是,不過等新稻下來了,咱們指定能掙更多!”

姚四海也點頭:“等明年新稻一下來,咱們立馬就挨家挨戶收。”

姚祺年跟他們看法不同,搖搖頭:“咱們要回收不錯,但不要馬上賣,屯著,等價抬高了再說。”

囤貨可以說是資本家的臭德行了,姚祺年在富貴圈子裡長大,不會不清楚,當然也不會以為恥。

對於姚祺年的建議,姚四海有些困惑,不過也沒反對,以前小兒子念高中那會兒,他倒是沒發現小兒子是個有主意的人,現在不念書了,沒想到一點也不比村裡的小夥兒差。

至此,姚四海越發覺得念書重要,對小閨女的成績也越來越上心。

到臘月二十的時候,姚家人收購了兩千斤稻穀,隨時能送去江北市,但問題也隨之而來。

必須要找輛卡車運輸過去。

姚祺年頭一個想到的就是林師傅。

“爸,我要去趟縣城,跟林師傅談談。”姚祺年從公賬上支出十塊錢,揣進兜裡。

姚四海叮囑道:“記得買包好煙帶上,錢多帶點。”

事實上家裡也沒多少錢了,姚四海還從同族親戚手裡借了五十塊。

“錢夠了。”

姚祺年打算先厚臉皮欠著林師傅的運輸費,等錢稻穀送過去,另外的三百塊拿到手了,再給他結賬。

他也想要點臉,但沒辦法,他手裡沒錢。

公社有個小汽車站,每天有一班汽車去往縣城,車票要五毛,舍得花錢坐車的人寥寥無幾。

大部分人還是選擇騎自行車或者步行,運氣好的說不準能在半道上攔到順路的馬車或拖拉機。

姚祺年還算幸運,路過公社衛生站時,宋醫生正好趕馬車出來。

彆奇怪,這年頭的鄉鎮醫生身兼數職,抓藥打針吊水做手術不說,還得定期去縣城藥房進藥。

宋醫生勒住馬韁,熱情的吆喝:“小兄弟,去哪兒?上來我帶你!”

姚祺年求之不得,忙跳上架子車,又上道的遞根煙給宋醫生:“叔,你這是去做什麼?”

“去縣城進藥。”宋醫生不抽煙,轉問姚祺年:“你去乾什麼啊?”

姚祺年笑道:“去個朋友家辦事。”

宋醫生沒多問,而是跟姚祺年嘮起了家常,問他哪個村的,老子娘叫什麼,多大了,結沒結婚。

這些沒什麼好瞞的,姚祺年照實說。

結果宋醫生在知道他是大圩村姚四海的兒子之後,微變了臉,沒了剛才的熱絡勁兒,這讓姚祺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

他沒招惹這位叔吧?

一路無話到縣城。

涇河縣不大,緊挨著涇河,從河壩上下去就是主城區了,低矮的平房,逼仄的馬路,一條東西走向的煤炭渣子路貫穿整個縣城,沿路老革委會、縣委、公安局、醫院都在這條主乾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