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第 134 章(1 / 2)

九千歲[重生] 繡生 6503 字 10個月前

第134章

馭人之術在於恩威並施。

血的震懾之後,從先帝一朝繼承而來的鬆散風氣一掃而空,餘下的朝臣都十分珍惜自己頂上的烏紗帽,辦差時都比從前精心不少。

殷承玉終於滿意,在從重處置了一批官員之後,對於餘下罪名較輕牽涉不深邵氏一黨官員選擇了從輕發落。

這些官員並非邵氏黨羽的核心人物,犯下的事說大不大,說小卻也不能視而不見。殷承玉思索過後,將這一批官員貶到了地方去。

對比那些抄家問斬的官員,這些官員結果已算是十分不錯。經此一事長了記性,日後到了地方若是做出政績來,還有回京的可能。

朝中官員斬的斬,貶的貶。皇極殿中的官員又少了一些。但每回大朝會時的氣氛卻已經不若之前凝重壓抑——明眼人都瞧得出來,陛下並未打算趕儘殺絕。

接下來殷承玉又自餘下官員中拔擢了一批兢兢業業辦事得力的官員填補了六部的空缺,而這些拔擢官員所留下的空缺,則從翰林院中以及今科進士中選了二十餘人補上。

空缺的人手補足,這一次大清洗才算是平穩地度過了。

而這一批被拔擢的官員之中,最教人眼熱的當屬新科狀元謝蘊川。

謝蘊川剛高中時,眾人都以為他是寒門出身。直到謝文道翻案,殷承玉將謝家舊宅賜還,又禦筆親題了“清正廉明”的匾額之後,眾人才知曉謝蘊川竟是謝家遺孤!

他本就已入了翰林院,才學有目共睹。又因亡父含冤而死,是以殷承玉在從翰林院選人補缺時,將之調到了吏部觀政。

吏部主管官吏的任免、考課、升降、調動等,乃六部之首。

邵添被罷黜之後,殷承玉又將原先任工部尚書的虞琛升做了吏部尚書。

虞琛可是陛下的親舅舅,不說吏部本身權力之大,就隻說虞琛與今上這一層關係,若能到吏部辦差得了虞琛的賞識,日後便是前途無量。

若是在先帝一朝,彆說普通進士了,就是翰林院的學士們要想入朝為官,都得排資論輩,又或者尋些裙帶關係四下打點。這一套下來,少說也要熬個兩三年,多則三五年。

想當初科舉入仕,誰不是抱了雄心壯誌?隻是後來入了官場才被磨平了棱角澆滅了壯誌,任憑如何努力也看不到盼頭之後,便隻能隨波逐流,庸庸碌碌。

但眼下一切都不同了。

當今聖上英明果決知人善用,這位置若想往上挪一挪,不需要再四處打點攀關係,隻需要兢兢業業做出政績來即可。

朝中官員一時都摩拳擦掌心中火熱起來。

朝中官員風貌煥然一新,殷承玉自然樂見其成。

眼看著萬壽節臨近,他索性借此機會在皇極殿大宴群臣,順勢收攏人心。

朝中四品及以上官員都能攜家眷入宮赴宴,四品以下沒資格赴宴的京官以及當值的各處官署,殷承玉也破例命人賜了吃食,以示同樂。

是日,皇極殿中輕歌曼舞,氣氛極佳。

殷承玉著袞服高坐龍座,受百官上表恭賀。

酒過三巡,正值酒酣耳熱之際,建極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盧靖站起身來,道:“陛下勤勉為政,勵精圖治。然今已至弱冠之年,卻後宮凋敝未有皇嗣。臣等每懷憂歎。是以鬥膽在此嘉日,懇請陛下選妃立後,開枝散葉。”

自殷承玉登基之後,類似請皇帝納妃立後的折子已有不少,隻是殷承玉一律壓了下來。

大約是一直未見他有動靜,盧靖這些老臣才忍不住當麵諫言了。

皇嗣事關國本,這些老臣的擔憂是正常的,隻是殷承玉早另有打算,是以麵對殿中殷勤的眼神,隻緩聲反問:“大業未成,何以為家?朕以先人為鑒,不欲被後宮紛爭絆住手腳。”

他雖沒有指明道姓,但眾人都心知肚明他所說的“先人”是誰。

先帝後宮眾多,光是長大成人的就有六位皇子,更不說那些出生後夭折的皇子公主。

但也正是因為皇嗣太多,而先帝又糊塗,以至於最後除了繼承大統的今上,還活著的就隻剩下年幼的四皇子和五皇子。

而皇帝如今所言,分明是不欲步先帝後塵。

一時間勸諫的老臣們也猶豫起來,不知該不該繼續勸。

皇嗣固然是重要的,但今上尚未成婚,一旦采選秀女廣開後宮,嘗到了女人的好處,自此和先帝一樣沉溺女色,那該如何是好?

要知道先帝剛即位時也沒有那麼荒唐!

殷承玉環視殿中,眼瞧著一眾大臣神色踟躕,便又添了一把火:“朕尚未及冠,便是早早有了皇嗣立下太子,子壯而父未衰,亦是隱患。子嗣一事言之過早。”

勸諫的朝臣聞言愈發動搖起來。

陛下如今確實太過年輕了,若是早早有了子嗣再立下太子,日後太子到了及冠的年紀,陛下也才過不惑之年,正是春秋鼎盛的時候。

前朝可是出過皇帝長壽而太子等不及意欲弑父篡位的例子。

本就不太堅定的勸諫更加搖擺不定,甚至有朝臣已經悄悄坐回去了,

殷承玉又安撫道:“諸卿之擔憂朕已知曉,待平定內憂外患之後,再談此事不遲。”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