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問題?”
“比如,還有對於他們有愁怨的人,你們還記得在雩都中打探到的情況嗎?這個叫趙繼祖的,曾經過天額的賞錢,懸賞了了一個人嗎?”
忽地有一人反應過來:“有,那人好像是叫魏十三。”
“不錯,這人就叫魏十三,雖然很久沒有再聽到他的消息了,但這個懸賞仍然無人摘下,想來是還沒有被擒住。”
“但他應該不至於能將明教殘部重鎮義軍威勢吧?”眾人雖然大多也知道這件事情,但畢竟兩者之間,他們找不到任何的交集,這種情況也不過停留在理論之中。
趙若楠對此不可至否,不過,她無法提供有力的證據,隻在冥冥中,是有一種力量,推動著她往這一方麵去想,也不能與眾人說這是自己個人的直覺。
突發的情況,讓他們放棄了次日三更一鼓做飯,四更二鼓炊畢,五更三刻,全軍擊鼓,集合進攻的打算,轉為繼續靜觀其變一段時間。
“明”字軍旗飄蕩在挨近明心山的大營之中,不住飄搖。
同樣接收到了手下回來彙報情況的魏十三,卻是做了與趙若楠完全不一樣的決定,而是選擇了率先發難,首先選擇立即將營帳往前紮了幾裡地,讓他們的軍容暴露在趙繼祖一等人的眼前,而後又是正麵擇了一處做主攻方向,發動了一次佯攻。
山野之中,寬達十幾丈的壕溝前,這會兒空空曠曠的沒有一物。幾顆寒星掛在天邊,肅殺冷清。
楊虎與陳玉案兩人,自請先鋒,魏十三說了幾句便順水推舟,讓他們參與了這一次的軍事,但令外也派了王德負責暗中觀察。
縱觀整個軍隊來說,先鋒的作用舉足輕重。
順利,鼓舞士氣;挫折,軍心沮喪。他不能隨便交給不知根底的人,交給王德,沉穩,外加這兩個人,熟知敵軍情況,領了一千餘人,大多是弓箭手,不打火把,趁夜色逼近壕溝。
待到進攻號角吹響之時,四名士兵各持一柱,用以遮擋矢石。除了這四名士兵之外,每艘船底下,尚有十個人,背負高麗百姓挖來的泥土,負責填平壕溝。
山頭上的敵人喧嘩叫嚷,點亮了火把,城上城下照得亮如白晝。
隊正百戶大聲喝令,弓箭齊發。因為是臨時趕製,他們的盾牌打造得有些粗陋,但非常結實,大概是用幾塊木板聯結,密不透風。弓矢射不透,不多時,第一波填壕的士卒返回,木板上插滿了箭矢,卻沒一個傷亡。
諸將一夜未睡,此時俱圍在魏十三旁邊,一起觀戰。瞧見此景,受傷不能出戰的陸開山,以及朱有才等人開懷大笑;梁坤等人,也無不欣喜。
第二波士卒又到了壕溝外,對方也學了聰明,改射火箭。魏十三其實早有準備,每波填壕的士卒出發前,都在頂蓋上澆了一層透水,火箭一時之間,燃燒不得。偶爾有火力凶猛的,也儘可以等到回營,從容撲滅。
山頭之上的趙營軍中,顯是有掌握了製作火藥之人。他們還製作了幾套能夠投射霹靂彈的發射台,霹靂彈這種武器,魏十三是有親眼目睹過的,如果次次都能對準的話,殺傷力定是不容小覷。
連著三炮,擊中了一簇士卒,這一下木板盾牌顯然是抵擋不住,破碎濺射。下邊的士卒有幾個被鐵彈擊中,倒了一片。沒受傷的拉拽起他們,彎著腰,飛快跑回。
他們來得快退的也快,他們便脫離了霹靂彈的攻擊範圍。
趙營之中,負責掌炮的拋售,拽炮手拖動軍中的兩門大炮,定點定位,瞄準下來的來軍,接連反擊了三四炮,都沒打中。
投彈設備的都由純木打製,長高不過一丈有餘,隔著這麼遠的距離,準度完全失去,加上敵人已經敗退,他們便停了下來,為如此簡單能夠擊退敵人歡呼。
但他們不知道,魏十三夜間的計劃在這一刻才剛剛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