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4章 太子標的改變!(1 / 2)

太子標臉上笑容不斷。

這水泥當真是神器。

不隻是可用於修路,更是可用於所有基建。

楊思義把話說得很清楚,他曾經是戶部尚書,對於朝廷各項開支那自然是了如指掌,大明朝廷每年用來修築城牆的開支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

大明王師每攻克一座城池,並不隻是將城池打下來那麼簡單,還要修築城牆,還要安撫軍民。

再如為防禦北元南下,朝廷也逐步建立了一整套北邊防禦體係,比如大明王師占領元上都,在此建立開平衛,開平衛自建立後也始終處於明與北元對峙的前沿陣地,堪稱重大軍鎮。

再有,從大明立國開始,老朱陛下就在長城原有的基礎上修築長城,以此來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進攻,整個過程持續了上百年時間。

明長城東起鴨綠江畔遼寧虎山,西至居庸關、祁連山東麓到甘肅嘉峪關,連接秦長城,蜿蜒六千餘公裡,氣勢宏偉無比,後世所看到的長城其實都明朝修建的長城。

這長城的修築極為不宜,在長城東段這邊主要是以青磚和條石砌成,非常的堅固,這造價自然不菲。

至於西段以及其它的大部分長城其實都是用壘土築城的,夯土牆是以木板作模,內填粘土或灰石,層層用杵夯實修築成的,每一米造價約要一兩銀子。

顯而易見,這修築長城是何等耗費人力物力的一件事情了,天知道要耗費多少的人力物力與財力。

但是現在,有了這水泥之後,就算是修築長城也變得簡單了很多。

修建城牆也好都將會變的非常的簡單,不過是一些沙石,再加上一些水而已,簡單的混合攪拌一下,這修築出來的馬路又堅硬如同石頭,還不怕風吹雨打,不怕水侵火燒,簡直就是神器。

在楊思義的帶領下,一行人走走停停,消化在天津的所見所聞。

騎著馬行走在寬敞平坦的水泥馬路上,這道路寬敞,行走還分成左右,所有行人、車馬一律靠右行走,所以儘管這路非常的忙碌,但是一切都非常有序。

再看看道路中間種植的樹木,等這些樹木長大了,又可以為行人提供休息、陰涼的地方,所有的一切都已經想好,做好了安排,讓人驚歎。

太子標敏銳地注意到,這些正在勞作的工人,全都是流民災民,因為他們衣衫襤褸,連件像樣的衣服都沒有。

自古以來,這災民在朝廷官員的眼中就是負擔,就是麻煩,是很容易出事的群體,因為災民需要救濟,這就需要耗費朝廷的錢糧,所以是負擔;但如果朝廷不救濟,那他們就會聚眾作亂!

這自古以來活不下去的災民往往都會學習陳勝吳廣,聚眾造反揭竿而起,又或者是偷盜、搶劫,成為流匪賊寇。

畢竟當人活不下去的時候,當人餓得發狂的時候,什麼事情都是能夠乾得出來的。

所以曆朝曆代對待災民都是極為小心、謹慎,一旦災民的數量聚集過多的話,立刻就想方設法的將這些災民給驅散,萬一有人起頭的話,立刻就會烽煙四起。

但是現在,在天津這邊,聚集的災民已經成千上萬,但所有的一切都秩序井然,沒有出現絲毫的問題。

李祺看向太子標,笑道:“其實隻要給百姓吃飽穿暖,他們又怎會聚眾作亂呢?”

“說白了,百姓都是樸實且敦厚的,他們不過是想活下去罷了。”

太子標沉默著點了點頭。

因為眼前就是最好的例子。

一個個流民在這兒成了工人,他們修官道、建房子、修港口,完成一項項大工程,井然有序,勤勤懇懇。

這以工代賑,不僅僅輕易的解決了災民的問題,更是能夠利用這些廉價的勞動力來完成自已想要完成的大項目、大工程,可謂是一舉多得。

而這負責做工的流民災民,不但一日三餐頓頓都可以吃飽,而且還有工錢可以拿,能夠靠自已的雙手來養活自已一家人,自然就不會有人去鬨事。

“民以食為天!”

李祺感歎道:“隻要給老百姓一口吃的,他們能夠活下去,自然就不會作亂。”

“陳勝吳廣之流,為什麼會揭竿而起?因為他們真的活不下去了,找不到吃的,看不到希望,人自然就變成了野獸!”

太子標重重地點了點頭。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