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有從濟州島調運糧食過來,那也是需要時間的,李善長隻能選擇災情最嚴重的幾個州縣進行賑濟,少部分糧食勻出來給其他州府。
然而糧食這種東西,那是吃一天少一天,更彆提三省都受災,糧食遠遠不夠。
“這樣吧,專門成立一支運輸隊,將我們捕的海魚用以賑災!”
太子標當機立斷,不再受困於以往的舊思維。
糧食不夠,海魚來湊!
得益於先前在天津試點,水泥路修建好了大部分,所以運輸效率也大大提升。
李善長點了點頭,不過李祺卻提出了不一樣的看法。
“可以是可以,但賑災的方式,卻要變動一下,不能像天津這般,直接管飽什麼的,那會釀出禍患。”
古往今來,一般發生災荒的時候,開倉放糧並不是隨便放的,而是將大米熬成粥水,不用太濃的那種。
然後給災民一天一次,一次一碗,一碗的量雖然讓災民吃不飽。
但是這個量足以維持最低限度的所需,可以吊著不會餓死,隻要等待新的糧食收獲了,這災荒就算過去了。
這是自古以來的賑災方式,也是被認為最行之有效的賑災方式,
因為這樣可以以最少的糧食救活最多的災民,而且可以確保這些災民不會吃得太飽,對朝廷賑濟養成依賴,也會生出事端,比如打架鬥毆、搶劫偷盜等等。
至於後世電視劇裡麵拍攝的直接上大碗、大碗的白米飯,直接放糧食的,那肯定是瞎拍。
大碗、大碗的白米飯是能夠讓人吃飽,但是古代糧食有限,特彆是災荒之年,這糧食更是金貴無比,怎麼可能還會直接上大碗、大碗的白米飯給災民?
至於直接開倉放糧那更是瞎扯淡了,就算放糧了,這糧食最後有多少能夠到災民手中?
所以,自古以來賑災的方式,都是煮粥,簡單實用。
以最少的糧食儘可能的多救活更多的人,這才是最大限度的利用糧食。
李祺看向太子標,沉聲道:“殿下愛民如子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讓災民養成依賴,必須要讓他們自食其力,更不要去考驗災民流民的人性!”
養成依賴?
自食其力?
考驗人性?
太子標呢喃道。
“文和,你的意思是……”
“海魚直接分發百姓,二而是下發給各處做工,招收流民饑民做工,才可以吃上魚肉,如天津這般。”
“另外,領取食物老弱婦孺優先,青壯勞力延後,這一點最重要,如果直接發給青壯勞力,那老弱婦孺可能就活不下去了!”
此話一出,太子標臉色微變,神情也變得嚴肅了起來。
他已經明白了李祺這話的深意。
畢竟當初老朱陛下可是給太子標描述過天下大饑、易子相食的慘狀!
為了吃的,人性都喪失了,還談什麼照顧老弱婦孺?
“再有,運輸過去太麻煩了,爹你直接傳令各地災區官員,將災民送來天津,咱們可以再設立一些大的項目,比如天津到北平的水泥路,再如建設一些水泥工廠,有了這些項目我們就可以大規模的招收這些災民,繼續以工代賑。”
“外來工人,做工選擇兩種方式,一是長期工人,三餐頓頓管飽,二是短期工人,發放工錢,他們可以用工錢來購買我們的海魚或者說糧食,海魚不限購,糧食限購,如此即可。”
賑災濟民,是一門學問,也是一場機遇。
勞動力擺在眼前,正是發展建設天津第一港都大好時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