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善長的憂慮,並非沒有道理。
經過這場禦前會議,大明君臣理刻就找到了方向,那就是通過這五大海關控製海外貿易!
以往江南士紳勾結張方餘孽走私謀利,朝廷突然出兵剿滅了張方餘孽,還搶走了這海外貿易。
現在更好,李祺直接一出手,就將士紳走私的路子給堵死了。
這是搶走了人家的肉,連口湯也不給人家留啊!
那些士紳縉紳豈會善罷甘休?
隻怕會對李祺恨之入骨!
這才是李善長真正擔心的地方。
但李祺並不擔心,或者說沒必要擔心。
現如今大明國力強盛,水師戰力天下無敵,還用得著跟這些士紳縉紳虛與委蛇嗎?
百尺竿頭就差一步,就差建設海關的這最後臨門一腳,還跟這些士紳縉紳廢什麼話!
不爽可以,忍著!
不服氣可以,也忍著!
有本事你就造反試試看?
看看大明這些虎賁狼師能不能宰了你們!
背後有洪武大帝撐腰,李祺他怕個錘子!
翌日,早朝。
大批朝臣進言,請求廢除海禁。
他們的理由冠冕堂皇,任誰聽了都不得不說一聲,當真是“忠君愛國”。
“陛下,我大明有萬裡海疆,若是廢除海禁,那可養活無數子民!”
“陛下,今北直隸、山西、山東三省饑荒,餓殍滿地,生靈塗炭,臣請陛下為天下蒼生,為黎民百姓,解開海禁。”
“陛下,沿海百姓因海禁而失去生計,無以為生,甚至被逼得淪為盜匪流寇,此儘是海禁之弊病,臣請陛下為百姓著想,解開海禁!”
一名名官員出列,慷慨陳詞請求解開海禁。
老朱陛下見狀笑而不語,可很快接下來發生的事情,徹底讓他笑不出來了。
“陛下,臣誓死直諫,堅決不能開海禁,相反朝廷應繼續嚴厲打擊私自出海之人,嚴禁出海捕魚,否則國本動搖,必然天下大亂。”
“臣附議,海禁是絕對不能開的,陛下定下海禁之策,劃分士農工商,實行戶役製度,這一切都是為了堅持自古以來曆朝曆代都實行的以農為本的國策,這海禁一旦解開,商人牟利,大舉販賣我大明之財貨於海外,必然致使我大明日漸困頓,普通百姓也會因為海貿之利而變成商人,放棄農耕,動搖國本,則我大明必然危也。”
“臣附議,一旦解開海禁,我大明四方的藩屬國必然年年大舉上貢,而我大明國庫空虛,必然無力回贈,有失我大明天朝國威……”
伴隨著這些尖銳的聲音,一名接一名的朝臣出列悍然反對。
他們直接將這個海禁和以農為本的國本聯係在了一起,開海禁就是放棄以農為本,就是動搖大明的國本。
同時又提到了藩屬國朝貢的事情,因為好麵子,所以每次有藩屬國來朝貢的時候,大明這邊必然數倍還之,導致大明大量財力的消耗,這也是嚴格實行海禁的一個重要原因。
從百姓到國本,再從國本到藩屬國,又說到忠孝仁義……在他們的口中,這海禁一旦解開,大明就會天下大亂,生靈塗炭,國之不存等等。
就連老朱陛下都沒有想到,這些士紳縉紳竟然開始了“窩裡鬥”。
一些江南縉紳極力請求解開海禁,他們目標在於那海貿利潤和倭國資源!
而另外一批江南縉紳則是拚死反對,他們似乎不太願意冒險,更喜歡守著自已的既得利益,避免因為開海引起百姓子民奔向海洋,導致自身利益受損。
老朱原本以為這開海應該是一件利國利民的事,商人可以出海做生意,謀取豐厚的利潤,普通的老百姓也可以出海捕魚,獲得廉價的食,大明的朝廷也可以相應的征收關稅,解決老大難的財政問題。
此外就是這些士紳縉紳也會為了利益奔向海洋,請求解開海禁。
原本也以為縱然有人反對,也不會太多,再加上高層這邊已經達成了一致的意見,這開海應該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問題。
但是誰能夠想到,這朝堂之上的反對聲音會如此之大,一個接一個的大臣站出來表示反對,而且越說越嚴重,什麼動搖國本、天下大亂、民不聊生等等之類的,仿佛這海一開,大明就完了。
而他朱元璋這個一向被群臣歌功頌德的開國帝王,也會變成一個昏君,會是直接葬送了這大明大好江山的亡國之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