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4章 競標會!商賈士紳的底蘊!(2 / 2)

元末明初的徽商資本,較之宋代大為增加,當年老朱陛下入皖缺餉,歙人江元一次助餉銀十萬兩,堪稱驚天巨富。

這個江天就是江元之子,現在的徽商巨頭。

明代中葉至清乾隆末年的三百年間,是徽商發展的黃金時期。無論是從營業人數、活動範圍、經營行業還是資本規模來看,徽商都位居全國各商人集團之首。

徽商的活動範圍廣泛,東至淮南,西至雲南、貴州、關中和甘肅,北至河北、遼寧,南至福建和廣東。他們的商業足跡還擴展到了日本、暹羅、東南亞各國以及葡萄牙等地。

所以徽商在這個時代就成了財富的代名詞。

重要的是,在這些徽商背後,還站著一個個的士紳鄉紳,他們早就已經形成了利益共同體。

再比如不遠處坐著的那個一身儒生打扮之人,叫做王重已。

此人乃是蒲商,家財萬貫,以鹽商起家,為商善心計,識重輕,能時低昂,以故致饒;與人交,信義秋霜,能析利於毫毛,故人樂取其資斧,又善勢伸縮,因此成了山西晉商的代表人物。

李祺看著阿卜杜拉準備的這些資料,露出了了然之色。

一個個可都是狗大戶啊!

除了徽商之外,還有山西的晉商。

早在先秦時代,晉南就開始發生了

"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的商業交易活動。

晉商可以追溯到隋唐之間的武士貜,武則天之父,當時李淵父子從太原起兵時,木材商人武氏從財力上大力資助,李淵父子就是憑借當時天下最精華的太原軍隊和武氏的財力開始奪取全國政權。

大明晉商的興起,首先是朝廷

"開中製

"政策的實施,為晉商的發展提供了契機。

這開中製度核心在於鹽引!

鹽引,就是領取食鹽和販賣食鹽的憑證。

這晉商因為朝廷推行開中法,確實賺得盆滿缽滿。

老朱陛下雖然把蒙元趕出了中原,建立了大明王朝,但是退居漠北的元朝殘餘勢力仍實力不俗,一直伺機南下光複大元,成為大明朝的嚴重邊患。

隨即為抵禦蒙元南侵,朝廷又在東起鴨綠江、西抵嘉峪關的北部邊防線上相繼設立了遼東、宣府、薊州、大同、太原、延綏、寧夏、固原、甘肅九個邊防重鎮,史稱“九邊重鎮”。

但是為了解決長城沿線駐軍的軍糧運輸問題,老朱陛下借鑒宋代的“鈔引法”實施“開中法”,軍隊守邊,商人供餉,以鹽為中介,故曰“開中”。

簡單來說,就是把食鹽的專賣權授給商人,條件是由商人承擔運糧任務,讓商人們運糧到邊疆,由封疆大吏發給鹽引,然後再回到指定的鹽場憑票買鹽,之後再賣到指定的地方去,由此就產生了不少糧商、鹽商。

山西是傳統的產鹽地,又靠近順天府,緊鄰蒙古草原,其北邊駐守的軍隊較多,所以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和地理優勢。

這些晉商牢牢抓住機會,充分發揮了運城的食鹽、糧食和上黨的絲綢、鐵器的商業價值,最出名的就是蒲州的王家和張家。

大明名臣張四維和王崇古,正是出身於蒲州的鹽商世家。

現在仍是明初,晉商隻是初見雛形。

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已經賺得盆滿缽滿了,比如眼前這個王重已。

都是些好韭菜啊!

朝廷把你們養得這麼肥,不割一刀有些說不過去了。

利益動人心,但前提是,你得先拿到入場券!

隻有拿到入場券,才能去分食倭國的資源,不管是金銀還是其他。

但拿不到這入場券,他們連前往倭國的資格都沒有!

而此刻這場競標會,就是拿到入場券的機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