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哈出此刻的官職,乃是開元王。
北元朝廷故意給了他一個王爵,試圖讓納哈出為北元賣力好複辟元朝統治。
胡惟庸一句話,直接觸怒了納哈出。
“這仗為什麼不可以打?”納哈出怒道:“整個遼東之地,誰是本王的敵手?”
胡惟庸神情一滯,並沒急著回答,而是暗自思考對策。
納哈出這話確實是事實,大明此刻在遼東的軍事力量太弱了,跟擁兵三十萬的納哈出軍事集團比起來,根本沒什麼可比性。
洪武三年那一場北伐後,老朱陛下便借助北伐之威派人招撫北元遼陽行省軍民,一方麵宣揚他的“天命無常,有德者居之”天命論,一方麵恩威並濟要求遼東地區包括納哈出在內的舊元官軍投降,力圖不操兵革和平收複遼東。
這份詔諭奠定了朱元璋和平統一遼東地區的戰略思想,胡惟庸作為當時的絕對心腹,自然明白這個道理。
遼東殘存的北元勢力雖然仍然強大,但是在元順帝逃亡漠北之際,遼東地區元朝的各個勢力已經處於各自為政,互相內訌相爭的局麵:元丞相也速以餘兵遁往大寧,遼陽行省丞相也先不花駐兵開原,洪保保據遼陽,王哈喇不花占據複州,劉益屯兵得利贏城,高家奴聚平頂山,各部多至萬人,少則不下數千人,互不統屬。
雖有“互為聲援”之名,實際內鬥不止,說白了就是軍閥混戰、自立為王。
因此,如果明軍決意將其儘數消滅,反而會使這些勢力團結一致對抗明軍。
這樣一來,老朱決定以軍事力量為後盾,招撫各部勢力,分化瓦解,這是當前形勢下的最佳策略,先行招撫,力圖在遼東獲取一個軍事橋頭堡,再以此為基礎,招撫和清剿並用,並斷絕高麗與北元殘餘勢力的聯係,軍事政治雙管齊下才是統一遼東的正確選擇。
在大明王師強橫的軍事政治壓力之下,這一策略起了成效,自洪武四年起便有劉益、張良佐等人歸降,明廷正式設立定遼都衛指揮使,以馬雲、葉旺為指揮使,率明軍從山東登萊兩地渡海而來在遼南金州登陸,正式將軍事力量的觸角伸入遼東大地。
大明王師登陸遼南後,明軍在馬雲和葉旺的帶領下,開始以得利贏城等遼南地區為北進基地,並修築金州衛城,屯兵金州,擴大明軍控製範圍,謀求進一步控製遼沈。這時的明軍依賴山東的海運為補給,將關內糧草和兵力運往遼東,一步一步地蠶食遼東之地。
洪武八年,老朱在全國調整衛所,順勢在遼陽設立遼東都指揮使司,也將正麵敵對納哈出這個遼東猛虎。
在力量對比上,此時的遼東明軍卻明顯不足,到洪武七年,在遼東的明軍也僅有二三萬之眾,即使建立了遼東都司,所控製人口也不過十萬左右。
因此在遼東都司初設時,總體上,明廷對納哈出采取了守勢。雖然一直對納哈出進行招撫,但納哈出卻不理不睬,據不投降。
而納哈出卻一再出兵進攻遼南,對遼陽至遼南明軍不斷騷擾,如洪武五年十一月,納哈出偷襲了牛家莊,燒倉糧十萬餘石,掠殺軍民五千餘人,這牛家莊是明軍接納山東運送糧餉的重要倉儲基地,這一役對明軍造成很大損失;再有洪武六年明軍也曾試探性的攻擊金山開原等地,但並不成功;洪武七年,納哈出再度出擊攻擊遼陽,被馬雲和葉旺率千戶吳壽擊退。
隨著遼東都司的建立以及老朱不斷從山東派遣兵力設立衛所建立防禦體係,此消彼長之下,納哈出對遼南的攻勢也變得力不從心。
換句話說,在老朱這位傑出的戰略家布局之下,哪怕納哈出兵力遠剩於遼東明軍,可他卻拿明軍沒有辦法,隻能眼睜睜地看著明軍不斷在遼東擴大地盤!
這其實也是納哈出真正擔心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