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8章 老朱陛下來了!草原蠻夷之患!(2 / 2)

匈奴之後又是突厥,突厥之後又是更多的草原蠻夷。

難道中原王朝當真無法徹底解決草原之患嗎?

太子標有些茫然,下意識地看向了老朱陛下。

老朱陛下沒有開口,而是靜靜等待李祺的下文。

“原因很簡單,無非就那麼幾點。”

“其一,中原王朝深入漠北草原作戰,天時地利人和全都不曾具備,所以作戰大多以失敗告終,比如前不久那一場嶺北戰役,我明軍一戰大敗,險些傷及元氣。”

眾人聽後全都點了點頭。

這個原因很好理解,畢竟草原乃是蠻夷的主場。

中原大軍深入草原腹地作戰,無異於到了人家的地盤上麵,天時地利人和人家全都占了,想要取勝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其二,草原蠻夷都是以遊牧為生,他們每一個人,天生就是弓馬嫻熟的騎兵,所以他們行軍也不需刻意運輸糧草,戰馬到了哪裡,哪裡就是他們的牧場,如若糧草不夠了那就去搶去奪,因而草原蠻夷劫掠成性,打不過就可以跑,這對他們而言壓根就不需要任何成本。”

“可中原王朝卻是不同,中原王朝若是要出塞征戰,那所費錢糧將會是一個天文數字,大軍還未曾出動,就需連綿不斷的糧隊提前從各地調動出發,將無數的糧草延綿數百裡地運往長城塞外,而大軍出動之後這糧隊也不會停歇,大軍打到了哪裡他們就要把糧食送到哪裡,以確保將糧草輜重送到前方的將士們手裡,如此耗費的民夫青壯與糧草物資更是一個難以想象的天文數字!”

“換句話說,中原王朝出塞征戰,本身就是一項極為危險,而且成本極高的事情,所以曆朝曆代才會選擇修建長城防守,很少會主動出塞征戰。”

這第二點,李祺說得極為細致,眾人聽得臉色陰沉。

在場之人都是有眼光有見識的,就連李景隆和馮誠也是上過戰場殺過敵的,更彆提老朱陛下與太子標,他們都對中原大軍出塞征戰的成本感到膽寒!

光是出去打一次仗,就要調動海量的人力物力,以維持前線將士征戰,這麼看起來確實是得不償失。

或許有人會說,按照曆朝曆代的做法,老老實實地倚靠長城防守就行了,畢竟那些錢糧物資用來發展民生多好!

但這樣做隻是掩耳盜鈴。<b

r>

不趁著國家強盛打殘草原蠻夷,難不成等國家衰弱的時候,任由他們南下侵入中原嗎?

老朱陛下的戰略,一直都是打,咬牙也要打!

不打服蒙古蠻夷,哪裡能有太平盛世呢?

“其三,即便取勝之後,中原大軍也隻是簡單地驅趕或者降服遊牧部落,因為草原蠻夷打不過人家會逃跑,直接一頭紮進了茫茫草原裡麵,中原大軍人生地不熟的,就算有向導也很是難以找到!”

這個理由,眾人也聽懂了。

打得過就打,打不過就跑,一頭紮進茫茫草原裡麵,這人生地不熟的,上哪兒找去?

所以中原王朝出塞征戰,確實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中原大軍哪怕可以戰勝草原蠻夷,也根本就沒有意義,他們隻能會回師中原,究其原因還是因為草原對中原子民而言,根本就沒有任何用處!”

“中原王朝都是重視農業,無可爭議的農耕社會,而草原荒漠上麵,根本就無法種植糧食,所以哪怕中原大軍竭力拚殺之後取得了勝利,可是占領草原也絲毫沒有用處,反倒是朝廷還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駐守草原,這根本就是得不償失!”

眾人聽後瞬間醍醐灌頂。

說白了,中原出塞征戰,第一個是成本太高,第二個是太過危險,第三個則是沒有任何收益,有著這三條基礎常識擺在麵前,誰還願意出塞征戰,冒著生命危險耗時耗力地去打草原蠻夷啊?

這也難怪,為何草原蠻夷之患,一直都無法解決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